北約於11日至12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峰會,主辦國立陶宛上週三(5日)公布一份印太戰略,在歐洲國家中罕見嚴厲地對中共提出一系列批評,甚至明確劃出「紅線」,其強硬立場被認為可能成為北約未來政策走向的一個風向標。
據《美國之音》報導,立陶宛議會議員瑪律德基斯(Matas Maldeikis)說,我們已經看到北約對中共越來越關注,而「立陶宛的戰略將為其他成員國在這個問題上提供可以利用的立場,在北約機制中推動這一戰略的立場將變得更加容易,因為像美國這樣的成員國理解並支持我們的印太戰略。」
北約在去年峰會上發佈的「戰略概念」中,首次將中共描述為對北約的「利益、安全及價值觀」構成挑戰。有跡象顯示,中共可能繼續成為今年峰會的重點議題之一。
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里世界之家全球秩序項目經理托馬斯‧沙特克(Thomas J. Shattuck)對美國之音說,立陶宛在北約峰會之前發佈這份文件的「時機非常耐人尋味」,「顯然,這(中共議題)將成為與其他北約成員討論的話題之一。」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經濟專案研究員馬修·雷諾茲(Matthew Reynolds)也說,立陶宛此時發表印太戰略「並不是巧合」,立陶宛一直在與美國增強其對華政策的一致性。
在立陶宛公佈「印太戰略」的同一天,英國與波蘭簽署了2030戰略夥伴聯合宣言,其中指出,兩國認識到「中共所帶來的系統性挑戰和其日益專斷的國際主張。」
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在題為「北約包藏的對華禍心,被立陶宛提前暴露了」的社評中稱,立陶宛和其他幾個北約成員國在「涉台方向上有所聯動」,而且「在大變局之下,立陶宛的激進對外政策有一定代表性」。
儘管中共議題在北約國家中有廣泛的共識,但分析人士也指出,目前並不清楚立陶宛的中國立場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同。
曾任美國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項目副主任的沙特克認為,歐洲較大的國家可能會對立陶宛的立場有所保留,例如法國和德國。他說,也許這份立陶宛戰略文件與北約設立東京辦事處的日程有些關係。
對中共明確劃出「紅線」 立陶宛印太戰略措辭罕見強硬
立陶宛2021年率先退出中共主導的中國-中東歐國家(17+1)合作機制,此後又允許台灣在首都維爾紐斯以「台灣」之名設立代表處,成為第一個在中國邦交國境內使用「台灣」名稱的外交機構。
隨著亞太地區經濟和戰略地位的迅速提升,很多國家近年都發佈了自家的印太戰略,但相比之下,立陶宛上星期的戰略聲明,在中共問題上的措辭罕見地強硬。
立陶宛這份《為了一個安全、有韌性和繁榮的未來》的戰略文件,從烏克蘭戰爭、到台灣、南中國海緊張局勢、以及中共的貿易政策等等,對中共進行了幾乎是全方位的直言不諱地抨擊,指中共在人權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政策等「對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構成了重大挑戰。」
相比之下,歐盟的印太政策性文件,表示嚴重關注印太地區安全的同時,都避免直接提及中共。
在極為敏感的台灣問題上,這份僅十幾頁的文件還十幾次提到台灣和台灣海峽,強調「軍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或者使用武力或威脅改變台灣海峽地區現狀,這些都是紅線」。
亞洲問題專家沙特克說,「立陶宛是第一個發佈以台灣為中心的文件的國家」。
立陶宛人口僅200多萬,面積列在世界第120之外。沙特克認為,就印太戰略而言,相較於美、日、韓等很多國家類似的戰略聲明,位於波羅的海的立陶宛人口較少,發表這樣的戰略文件「做法非常獨特」。
隨著中國的經濟影響力迅速蔓延到地緣政治領域,經濟脅迫被認為是中共越來越令人生畏的外交工具。立陶宛自2021年初宣佈以「台灣」為名設立經貿代表處以來,沙特克指出,中共對立陶宛採取了對其他國家從未採取過的懲罰措施。
然而,幾年來立陶宛似乎絲毫沒有屈服。除了立陶宛與中國貿易往來只佔立陶宛全部經濟的1.5%外,盟國伸出援手使其大幅降低了損失,台灣、歐盟和美國都向立陶宛企業提供了支持。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雷諾茲指出,中共對立陶宛的霸凌行為不但不奏效,反而「加速了歐盟採取反脅迫措施的過程」。
該中心一份報告發現,中共的經濟脅迫通常不會給目標國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報告說,從宏觀經濟角度看,中共懲罰的影響似乎往往微不足道,這部分是因為中共不想自己承擔巨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