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31個國家的領導人今天齊聚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參加為期兩天的北約峰會。此次峰會討論的重點議題包括烏克蘭入盟及安全保障、北約東翼的安全、瑞典入盟以及提高成員國軍費開支目標等。除了莫斯科緊盯北約峰會的議題進展,印太四國參加峰會,也讓北京當局相當緊張。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此次峰會召開前夕指出,中俄聯手挑戰全球秩序。
在11日北約峰會召開的當天凌晨,烏克蘭軍方表示,俄羅斯對基輔發動無人機空襲,所有來襲無人機均遭擊落。俄烏戰事邁入了第503天,烏克蘭方面的反攻正在進行中,不過目前尚未看到結束跡象。
白宮: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時間表尚未確定
面對烏克蘭方面要求加入北約的呼聲,正在維爾紐斯參加北約峰會的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11日表示,北約將規劃“烏克蘭的改革之路”,但“我沒辦法給出時間表”。他還宣布美國總統拜登將在12日會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美國總統拜登7月9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明,要向烏克蘭提供讓其能符合資格加入北約的理性方式,他指出烏克蘭“還未準備好”加入北約,聲言北約成員國對烏克蘭加入與否至今並無共識。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今年5月份明確表示,基輔不會在戰爭期間成為北約成員國。他在6月份則稱,維爾紐斯峰會不會發出(入盟的)正式邀請。
不過據媒體報導,北約7月10日取消了對烏克蘭遵守“成員國行動計畫”(Membership Action Plan,MAP)的要求,該計畫規定了候選人必須達到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也是其它東歐國家加入北約前必須通過的步驟,對基輔而言是一大勝利,烏克蘭方面對此表示歡迎。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仍力挺烏克蘭對抗莫斯科的入侵,除了目前為烏克蘭反攻所提供的大量援助之外,北約領導人們還將討論基輔在戰後應獲得哪些安全保障。據路透社報導,這些長期的安全保障可能包括承諾繼續向基輔提供軍事和財政援助,以阻止俄羅斯在戰爭結束後再次發動襲擊。
北約將加強其東翼的安全
北約成員國的領導人還將審查自冷戰以來該聯盟制定的第一份防禦計畫,詳細說明北約將如何應對俄羅斯的襲擊。
幾十年來,北約一直認為沒有必要制定大規模的防禦計畫,不過隨着俄烏戰爭的爆發,北約改變了想法。北約現在警告稱,必須在與同等對手發生衝突之前就做好所有計畫。
北約還計畫提高彈藥儲存目標,因為基輔燃燒炮彈的速度比西方國家生產炮彈的速度要快得多。
與此同時,北約盟國將展示他們如何實現去年在馬德里峰會上達成的目標,即讓超過30萬的軍隊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高於過去的4萬,以對抗俄羅斯。
瑞典入北約之路變明朗
在土耳其的阻撓下,瑞典遲遲無法確認何時可以加入北約。一直到7月10日晚間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才改口同意瑞典成為北約第32個成員國。瑞典首相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稱,土國已同意推進程序,是“歷史性的一天”。
雙方會談後的聲明提到:土耳其與瑞典會在反恐協調方面密切合作,並促進雙邊貿易關係。聲明也提到,瑞典將支持恢復土耳其加入歐盟進程的相關努力。
提高成員國軍費支出 至少達GDP的2%
北約各國領導人預計將簽署一項新的防衛支出承諾,承諾至少提升軍費支出至該國GDP 的2%,預計今年將有11 個國家達標,包括美國、英國、波蘭、希臘、愛沙尼亞、立陶宛、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和斯洛伐克。
北約成員國中軍費支出佔比排在最後的國家是:加拿大、斯洛文尼亞、土耳其、西班牙、比利時和盧森堡,其國防開支佔GDP的比例不到1.4%。
北約開峰會 北京緊張?
從表面上看北約峰會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不過法國《世界報》 7月9日的報導說,其實中國(中共)對北約的舉動盯得很緊,還指責北約“把印太國家當作人質”。
該報導稱,北京嚴密地注視着即將在維爾紐斯的北約峰會,這是北京與西方關係更加緊張的跡象。首先,斯托爾滕貝格延任北約秘書長,對北京不是一個好消息。此外,不僅僅北約被烏克蘭戰爭喚醒讓中共擔心,而且北約越來越對亞洲事務感興趣更讓北京不安。
2022年,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韓國首次受邀參與馬德里北約峰會,峰會結束後發表公報稱:“我們面臨著來自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系統性競爭,這些國家破壞我們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並試圖破壞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今年1月底訪問日韓兩國時解釋稱,北京在太空、網絡空間的存在,與西方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北京在南中國海和在印太地區的“挑釁性”行為,北京積極建造遠程武器,與俄羅斯 “越來越密切”的合作等,讓北約不得不如此“重視”中共的威脅。
今年6月份,北約宣布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韓國將成為北約的“合作夥伴”。這四個國家也受邀參加了在維爾紐斯的北約峰會。
北約秘書長:中俄聯手挑戰全球秩序 民主國家應聯合應對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此次北約峰會召開的前夕(10日)指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非法入侵是歷史的轉折點,專制政權正在聯合起來,挑戰支撐和平與穩定的全球規則和機構。
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北約並未將中國視為對手,但北京應該利用其對莫斯科的龐大影響力,敦促其結束烏克蘭戰爭。不過北京迄今仍未譴責莫斯科的侵略,反而加強與俄國的經濟、外交和軍事合作。
同時,北京在海外日益增強的脅迫行為和國內的鎮壓政策,也對北約的安全、價值觀和利益構成挑戰。“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待這些挑戰,而不是用安全利益換取經濟利益。”
史托騰柏格指出,隨着專制政權彼此愈來愈靠近,相信自由和民主的人必須站在一起;北約是歐洲和北美的區域聯盟,不過面臨的挑戰卻是全球性的,因此北約邀請了在印太的夥伴共同參與在維爾紐斯的會議,“我們必須對我們面臨的安全風險有共同的理解,並共同努力加強我們社會、經濟和民主國家的韌性”。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