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今天(13日)公布史上第一份 “中國戰略”,內容包括與中國經濟關係、人權理念,以及強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支持臺灣參與國際。作為未來與中共打交道的綱領。其中的原則性內容是:北京是夥伴,但也是競爭者和體制對手。
據德國之聲報道,7月13日,德國內閣祭出了一份由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而將推遲到今天才公布的、長達61頁的 “中國戰略” 文件,該戰略的宗旨是,在中共對內加強壓迫、對外越加咄咄逼人的背景下,德國有必要整合對華政策,做到步調一致。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今天在介紹這份對華戰略時說,中國發生了改變,因此德國的對華政策也必須隨之加以變化。”對德國來說,中國(中共)是夥伴、競爭者和體制對手。但近些年來,體制對手的方面日益凸顯”。貝爾伯克稱,目前中共 “對內更為壓制,對外更為有進攻性。”
報道說,在經貿關係方面,文件中寫道,德國政府不尋求與中國脫鉤,希望繼續保持與中國的經貿聯繫。但在關鍵領域,希望減少依賴性以降低風險。文件稱,新冠疫情中即顯示出,德國在醫學技術、藥品等方面的依賴性。此外,在稀土方面,也存在依賴性,而過去中共曾在與其它國家關係中使之工具化。
文件稱,臺灣海峽的情況也凸顯供應鏈的脆弱性,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貝爾博克周四也表示,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未來必須更大程度地自己承擔資金上的風險。
文件中還提及歐中投資協定,稱2020年歐盟理事會談判達成的歐中投資協議 “因各種原因目前無法予以批准”。
在政治與人權領域,文件寫道,隨着中國共產黨不斷擴大其地位並聚焦安全穩定,同時出現的是公民以及政治權利退步,包括媒體與言論自由。文件還列舉新疆、西藏侵犯人權的例子。在香港,北京也違背其承諾以及在國際法上的責任,架空香港的自主權,限制公民的自由權利以及政治行動空間。
文件強調,台海現狀唯有在 “和平及雙方都同意” 的情況下才能改變,發生軍事衝突將影響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文件又指,中共擴大與俄羅斯的關係,也對德國的安全產生了直接影響,而基於北京對俄羅斯的立場,中方對烏克蘭主權的支持缺乏可信度。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柏林智庫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發表演講時表示,從立陶宛的例子來看,歐盟有必要團結在一起,發揮共同市場優勢,才能對抗中共的貿易脅迫,畢竟中國也需要歐洲市場。
她還說,不能坐視台海緊張局勢,強調全球貨櫃輪有一半通過臺灣海峽,機器、食品、藥品全都經過這條 “全球經濟的生命線”,警告台海若發生衝突將衝擊全世界。
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在推特表示:”中國戰略給予我們的關係一個新的框架”。他說,目標不是脫鉤,但德國希望在貿易關係中避免未來在關鍵領域的依賴性。通過該戰略,德國對”發生改變、更具進攻性表現”的中國(中共)作出反應。
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蒂姆·呂利希(Tim Rühlig)在回復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表示,這份文件反映出與中共關係變得更加困難,長期以來合作主導着議題,經濟機遇在舞台中央。新戰略聚焦去風險,指出的風險數量大、種類多且複雜。
蒂姆·呂利希表示這一戰略與歐盟的對華政策相吻合,歐盟近幾年提出的主要觀點在文件里都有體現,這一文件也有不足之處。“一個戰略沒有預算,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政府如果明確表示不願花費額外的財政資源。如果是這種情況,德國就沒有機會實現它所追求的去風險化目標。該戰略的成功需要額外的資源。”
據報道,中共駐德國使館發言人今天就這份 “中國戰略” 回應稱:將中共視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不符合客觀事實和兩國共同利益。”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看待中國和制定對華戰略只會加劇誤解和誤判,損害雙方合作與互信”。
據知情人士透露,周三(12日)德國各方就爭議焦點達成了妥協,這些爭議包括:如何制定廣泛的透明規則以及怎樣對擁有大規模中國業務的德企進行壓力測試。
在中國戰略草案討論期間,貝爾伯克與同屬綠黨的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均希望對在中國擁有大規模業務的德企進行 “壓力測試”,避免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正式文本中沒有出現有關壓力測試的內容,政府希望企業自行管理風險。德國公司去年在中國投資了115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