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週二),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報告概述了美國應對生物威脅挑戰的戰略。
上周,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發布通知,禁止武漢病毒學研究所在10年內獲得美國聯邦資助。發出這一通知之際,眾議院共和黨人敦促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貝塞拉(Xavier Becerra)遵守國會對COVID-19起源的調查。
與此同時,英國25日(周一)證實,即將召開的全球人工智能峰會將重點討論人工智能製造生物武器的潛力。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警告稱,解決這一威脅的“窗口期很小”。
國防分析人士繼續討論了美國國防部上個月發布的2023年生物防禦態勢評估報告。該報告是一份綜合性文件,概述了國家針對潛在生物安全威脅的戰略準備情況。
該報告發布之前,中共20多年來一直威脅使用生物技術作為針對西方國家的“超限戰”。而毀滅性的COVID-19大流行病就是直接的後果,這場疫情導致全球數百萬人死亡。
就在該報告於8月17日發布的前幾周,國防部宣布將在未來5年內每年額外投資3億美元,以防範已知和新出現的生物病毒威脅。根據《國防》雜誌的一篇文章,這項投資是在2022年為化學、生物、放射性和核防禦撥款約14億美元的基礎上進行的。
負責核、化學和生物項目的助理國防部長羅森布魯姆(Deb Rosenblum)於7月28日宣布了這一消息,並對“生物融合”技術(生物科學與新興技術的結合)發出警告。
中(共)國的“節奏挑戰”
《生物防禦態勢評估》稱,中(共)國是國防部的“步調挑戰”,其次是俄羅斯、朝鮮、伊朗和未具名的“暴力極端主義組織”。
報告指出,2022年發布的國防戰略“提供了一個願景,讓國防部將重點放在我們的步調挑戰上”,即競爭對手在挑戰美國國防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即使我們管理快速變化的其他威脅”。
《生物防禦態勢審查》明確了國防部在2035年之前必須優先考慮的四個目標,以防禦生物威脅:
1. 保衛美國以應對來自中共日益增長的多領域威脅;
2.阻止針對美國及其盟國和夥伴的戰略攻擊;
3. 遏制侵略,同時做好必要時在衝突中取勝的準備,優先考慮中共在印太地區的挑戰,其次是俄羅斯對歐洲的挑戰;
4. 建立有彈性的聯合部隊和國防生態系統。
在這四個優先目標中,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政權:中共和俄羅斯。
中共對“超限戰”的熱情
報告指出,在中國,中共主導的出版物已將“生物學稱為新的戰爭領域”。20世紀90年代,中共軍方引入了“超限戰”概念,這是一種超越軍事邊界、準備動用一切可用技術的全面戰爭形式。
中共解放軍上校喬梁和王湘穗在他們1999年出版的《超限戰》一書中闡述了這一方法的框架和策略。他們將生化武器納入其戰略的一部分。生物戰本質上體現了“超限戰”的所有特徵,其中第一條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該書出版十多年後,2010年出版的一本名為《生物優勢之戰》的書強調了生物學對未來戰爭的影響。該書作者郭繼偉是中共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教授、主任醫師。2006年,他在《解放軍軍事醫學雜誌》上發表題為《軍事對抗中的生物技術指揮與仁慈征服》的文章。
中共黨媒在此後的十年不斷倡導“超限戰”。2014年1月23日,中共後社保《中國國防報》發表題為《基因戰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戰爭》的文章。“基因武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使用”,文章表示,“可以通過人力、飛機、導彈、大炮,將基因工程細菌、細菌昆蟲、帶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放到其他國家的大江大河、城市或者交通要道,使病毒等微生物通過自然傳播和繁殖使得人和動物在短時間內患上無法治癒的疾病”,“而且,基因武器可根據具體需要使用基因編輯技術。例如,我們可以將導致人類精神損害的基因插入到某些生物體中。如果某個種族的人感染了這些智力障礙基因,他們就會失去正常的智力。”
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2017年11月10日,中共《解放軍報》發表題為《基因武器將如何影響未來戰爭》的專欄文章,描述了這樣“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一方可能在戰前使用基因武器,造成對方人員和生存環境的破壞,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整個國家失去戰鬥力,不流血就被征服……未來的戰場將成為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研究表明,人類DNA的99.7%到99.9%是相同的,微小的差異是區分不同種族的關鍵。因此,每個國家和種族都有獨特的基因圖譜,基於此,理論上可以研製出基因武器,選擇性地針對特定種族基因,從而殺死或傷害特定種族。”文章提到了“用5000萬美元建造一個基因武器庫”的實際意義:“其殺傷力將遠遠超過耗資1000億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庫”。
中共黨魁習近平在2020年說過一句名言,“東方正在崛起,西方正在衰落。”這種敘事成為一種新的自信和對抗性“戰狼外交”的背景。與此相呼應的,是中共後攝和軍事出版物對生物戰的鷹派討論,種種言論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擔憂。
新冠與中共軍方的關係
《生物防禦態勢審查》反覆引用生物技術的雙重用途性質——其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都具有合法和非法目的的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可能起源地武漢病毒研究所是典型的軍民融合研究機構。
美國國務院2021年1月15日發布的情況說明書指出,“儘管武漢病毒研究所自稱是民用機構,但美國已確定該病毒研究所與中國軍方在出版物和秘密項目上進行了合作。該病毒研究所至少從2017年起就代表中國軍方進行機密研究,包括實驗室動物實驗。”
2021年5月,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重申,該研究所在民用研究的同時還從事軍事活動。“我可以肯定地說的是:我們知道他們在該實驗室內從事與中共解放軍有關的工作,因此軍事活動與民用研究是同時進行的。”
其中對此最好的印證就是,2020年1月25日,武漢封城後不到兩天,解放軍生物戰專家陳薇率隊來到武漢。據官方消息,陳薇被派往武漢研製一種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陳薇在武漢研究所的存在證實了武漢實驗室與中共軍方之間的聯繫。
Pro-Publica和Vanity Fair雜誌於2022年10月發表的一份聯合調查報告援引專家的話稱,陳薇團隊開發疫苗的速度“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該實驗室“必須在2019年11月之前獲得該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即中共官方承認該病毒正在傳播的幾周前”。
2023年5月,一位匿名內部人士告訴《大紀元》,生物戰專家出現在武漢病毒研究所是實驗室泄漏的明確證據。他說,這位將軍很可能被派往武漢“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