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BMZ)決定自2026年起,將不再向中國提供促進貸款。BMZ部長斯維尼亞‧舒爾茨(Svenja Schulze)周二(26日)在證實這一決定時表示:“我們不再將中國視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向外界釋放出柏林正在減少對中國戰略依賴的信號。
綜合媒體報道,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於9月中旬向中共財政部通報了德聯邦政府永久停止向中國提供促進貸款的決定。
BMZ部長舒爾茨稱,“我們不再將中國視為發展中國家”。但同時表示:“中國現在是、將來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沒有中國,我們就無法成功克服全球危機”。
BMZ表示,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中國可以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並能以優惠條件進行再融資。從2013年到2022年,與中共達成的促進貸款總額為34.51億歐元。2023年沒有提供促進貸款。
德國的這一最新決定意味着德國國有 “復興信貸銀行”(KFW)與中共財政部之間的優惠貸款項目合同,將終止於2025年(含2025年)。
KFW代表德國政府在世界範圍內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聯邦政府承擔優惠貸款的責任,但本身不提供任何預算資金。
路透社評論指出,德國政府為在中國投資的公司提供的投資擔保額在今年驟減,凸顯了柏林為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所做努力的影響。
根據中共發改委網站上2021年11月26日發布的有關德國優惠貸款的介紹,KFW向中國提供的長期優惠貸款被稱作 “KFW促進貸款”(KFW Promotional Loan)。KFW與中國的合作始於1985年,從2004年至2021年6月底,在建及已完成的項目有146個,貸款總金額為51.49億歐元。
德國對華優惠貸款的重點支持領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和能效;可持續城市發展;生態轉型;水資源管理;通過金融機構提供綠色信貸融資。
資料顯示: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成立於1948年,總部位於法蘭克福,代表德國政府在世界範圍內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專註於改善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綠色信貸等。
該國有開發銀行與中國的合作始於1985年,從2004年至2021年6月底,在建和已經完成的項目有146個,貸款總金額為51.49億歐元。德國促進貸款償還期一般為15年,其中包含5年左右的寬限期。
據報道,今年6月14日,德國推出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文件,其中將中共政權定義為 “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並且 “我們注意到,近些年來競爭和對手的成分在不斷增加”。因為,“中(共)國正在以各種方式試圖重塑現有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越來越積極地要求獲得區域優勢,並一再採取與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相抵觸的行動”,“地區穩定和國際安全日益承受壓力,人權也遭到漠視。中(共)國正在利用其經濟實力來實現政治目標。”
7 月 13 日,德國首次發布《中國戰略》, 核心內容是 “去風險” 和 “減少依賴”。 文件指出:“近年來中國對歐洲的依賴程度在不斷下降,而德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卻越來越高。單方面依賴關鍵的初級產品、尖端技術和個別市場會限制貿易選擇。德國希望在繼續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在關鍵領域對華依賴,以降低風險”。有評論稱,該戰略意味着 “同此前中德關係、中德經貿發展態勢的 ‘決裂’ ”。
據德國N-TV電視台報道,德國政府正在以嚴格審視的目光看待中國資本收購德國企業,並越來越多地拒絕來自中國的投資。
報道稱,自2021年12月以來,政府已完成54起中國企業希望全部或部分收購德國企業的投資審查。 3起購買被完全禁,6起購買受到附加條件的限制, 另外6起因有興趣方自我放棄而了解,7起審查程序被中止。
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 (Robert Habeck) 多次強調,他希望仔細審查中共的收購行為。 投資審查法應緊縮。9月13日,德國政府叫停了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收購德國初創衛星公司KLEO Connect的計畫。 去年11月,多特蒙德公司Elmos向中國投資者出售芯片生產被禁止。 中國國有航運公司中遠集團 (Cosco) 進入漢堡港的一個碼頭是在聯盟爭端後,在特定條件下才獲得批准的,而且規模有所下降。
專家分析指出,德國走出這一步相當不容易,因為德國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依賴度。據德方數據,2022年德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額為2,979億歐元,中國連續第七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過去數十年,在德國最重要進口來源地排名中,中國1980年位列第35位,1990年排名上升至第14位,201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德國進口產品最多的國家。
在德國,有上百萬個工作崗位直接依賴於中國,間接依賴的還有更多。近一半的德國製造企業的部分供應鏈也都依賴中國。而歐洲對華投資中,近一半來自德國。
是俄烏戰爭使德國猛醒意識到對中國依賴的風險。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歐長期依賴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制裁俄羅斯,俄羅斯切斷對西歐天然氣供應,使德國需要 “支付超過2,000億歐元才能擺脫依賴”。面對中共,德國不想再重蹈覆轍。
因此,德國根本性調整對華政策也就勢不可免。恰恰默克爾(Angela Merkel)時期的結束和肖爾茨(Olaf Scholz)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加快了這個轉變的進程。默克爾時期,中國被視為德國商品的巨大增長市場;現在,肖爾茨政府從風險導向的角度看待中國,朝着不同方向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