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已公開證實,從2026年起,德國將不再向中國提供優惠貸款。這是繼美國和日本之後,德國透過實際行動減少對中依賴的最新舉措。另外,歐盟已有11個國家參與到抵制華為和中興的行動中。
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BMZ)於9月中旬通知中共財政部,德國聯邦政府決定永久停止向中國提供優惠貸款。該部部長舒爾茨(Svenja Schulze)表示,「我們不再將中國視為一個發展中國家。」
媒體分析,德國的最新決定意味著德國國有復興信貸銀行(KFW)與中共財政部之間的優惠貸款項目合同只能簽署到2025年。復興信貸銀行代表德國政府在世界範圍內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德國政府承擔優惠貸款的責任,但其本身不提供任何預算資金。
據中共發改委網站2021年發布的有關德國優惠貸款的介紹,該銀行向中國提供的長期優惠貸款被稱作「KFW促進貸款」。KFW與中國的合作始於1985年,從2004年至2021年6月底,貸款總金額為51.49億歐元。優惠貸款的重點支持領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和能效、可持續城市發展、生態轉型、水資源管理、綠色信貸融資等。
外界認為,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憑著「發展中國家」標籤,已經在國際組織享盡好處和優惠。
《亞洲時報》(Asia Times)近日援引中國評論家警告稱,若失去「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那麼中國將可能面臨更高關稅,且生產成本提高。同時,中國必須負起更多減碳義務,國際優惠貸款也會大大減少。這些因素加起來,恐導致中國的就業率再度降低。
德國政府今年對在中國投資企業提供的投資擔保額驟減,凸顯柏林當局致力結束對中共過度依賴所產生的影響。
9月28日,德國聯邦外長貝爾博克在聯邦議院參加有關「中國戰略」的辯論時警告,德國與中共發生沖突的風險正在升高。她說,德國政府提出的「中國戰略」首次為與中共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框架,但合作必須建立在共同的公平規則的基礎上。
而且,德國政府近期剛剛否決了由中方投資者全面接手一家德國衛星企業的交易。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加入了在經濟和高科技領域抵制中共的行列。德國上周表示,準備要求本國企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華為設備。
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今年不斷敦促更多的歐盟國家對華為和中興這兩家公司的設備進行抵制,保證歐盟的5G電信網絡不採用他們的產品。到目前為止,已加入這項抵制行動的國家有英國、愛沙尼亞、丹麥、法國、德國、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葡萄牙、羅馬尼亞、瑞典等11個國家。
最早對華為和中興祭出嚴厲打擊的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28日公開一份129頁的提案,提議政府恢復網路中立規則,賦予FCC更大的新權限,以「強制把中共華為和中興從美國網路與數據中心移除」。
FCC表示,「這些網路中立規則將強化FCC保護國家通訊網路的能力,免受那些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實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