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金秋十月的到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Nobel Price)也開始陸續揭曉。10月2日,首先公布的獎項為 “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為成功開發mRNA疫苗的匈牙利裔美籍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美國科學家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
當地時間10月2日11點30分,諾貝爾基金會頒發 “生理學或醫學獎”。如同外界所預測,由匈牙利裔美國生物化學家卡里科及美國醫學家魏斯曼這兩位對開發mRNA疫苗技術有卓着貢獻者獲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此獎項是為表彰二人在核苷礆基修飾(nucleoside base modifications)方面的發現。
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中說: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在2020年初開始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能夠儘快發展出能有效針對COVID-19的mRNA疫苗至關重要。他們的突破性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mRNA如何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理解,獲獎者在現代人類健康面臨最大威脅的期間,因為他們的貢獻,疫苗可以用前所未見的速度成功開發出來。
mRNA原名為信使核糖核酸,就像個快遞員,能將蛋白質資訊提供給其他胞器,這些資料推動細胞合成抗體,為了對抗新冠肺炎病毒,2020年,mRNA疫苗藉此問世,全球已有數億人口接種這款疫苗,但由於mRNA疫苗接受臨床試驗時間短暫,引發外界 “安全性夠不夠和10年後副作用是否仍然存在” 等擔憂,甚至有少數人抗拒接種這款疫苗。
據報道,卡里科現為匈牙利賽蓋德大學(University of Szeged)教授、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兼職教授,曾任德國生技業者BioTech高階副總裁。
67歲的卡里科2日在賓州費城市郊住所睡夢中醒來,從丈夫手裡接過斯德哥爾摩來電通知大好消息。她說,第一時間覺得有人開她玩笑。
卡里科大學時就醉心於當時即其冷門的mRNA領域,一路念到賽蓋德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然而她的研究未獲青睞。1985年1月17日,卡里科30歲生日當天遭母校解聘,只能與丈夫女兒移民美國。卡里科的英文不流利,女兒年幼,研究主題冷門,當時DNA與基因治療研究正夯,mRNA無人聞問,她在賓大十多年申請不到經費,2013年加入連官網都沒有的德國BioNTech公司時仍受盡嘲笑。
卡里科坦誠自己曾有一段時間就連研究經費也拿不到,母親就鼓勵她說,“也許你會得獎,你這麼努力”。但她知道很多很多科學家都很努力。
1998年卡里科遇見知音,與同在賓大的魏斯曼合作,2005年發表讓mRNA進入人體後成功激發免疫反應的方法。史丹福大學教授德里克·羅西(Derrick Rossi)運用她的發現成立莫德納(Moderna)公司。然而卡里科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才闖出名號,卻未因此致富,她仍天天進實驗室無意退休。2021年她已是諾獎熱門人選,今年終獲殊榮,實至名歸。
BioNTech發表聲明祝賀卡里科、魏斯曼榮獲諾貝爾獎:“BioNTech全體為二位鼓掌,珍視二位的熱情、毅力與使命感”。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科學家在今年8月時曾和另一位開發者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訪台,並以“新一代藥物的誕生: mRNA”為題,與臺灣國家科學研究會副主委陳儀庄、中研院院士王惠鈞、及東洋藥品進行對話。當時,曾擔任中研院副院長的王惠鈞就提出民眾的疑慮 “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接種過mRNA疫苗,10年後會不會面臨安全疑慮”。對此,魏斯曼當即就表示,RNA這款前趨物質可轉譯成蛋白質,做為疫苗接種的RNA在體內幾天後就會不見,加上人體細胞擁有相同RNA,因此會自然吸收無須擔心副作用。
諾貝爾獎是依據瑞典富有的實業家、炸藥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 的遺囑所設立,涵蓋了生理或醫學、物理、化學、文學與和平獎。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 “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的經濟科學獎”,並不是諾貝爾設立的,而是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所設立。第一屆諾貝爾獎,是在諾貝爾去世五年後的1901年開始,今年已是第123周年。
2023年諾貝爾獎將從周一(2日)起,連續一周公布各獎項,繼生醫獎後,今天(3日)將頒發物理獎、4日化學獎、5日文學獎、6日和平獎、9日經濟學獎。諾貝爾獎得主可獲得瑞典幣100萬克朗,總獎金高達瑞典幣1100萬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