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日),當地時間上午10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皮埃爾・阿戈斯蒂尼 (Pierre Agostini)、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教授費倫茨・克勞斯 (Ferenc Krausz) 和瑞典隆德大學教授安妮・盧利爾 (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們在阿秒脈衝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其中的安妮·呂利耶成為第5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據諾貝爾獎官網報道,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了這一獎項,並表示他們的實驗 “為人類提供了探索原子和分子內部電子世界的新工具”。他們 “展示了一種產生極短光脈衝的方法,可用於測量電子移動或改變能量的快速過程”。
報道說,目前,這門科學是關於了解我們的宇宙而不是實際應用,但希望它最終將帶來更好的電子和疾病診斷。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伊娃·奧爾森 (Eva Olsson) 表示:“阿秒科學使我們能夠解決諸如光電效應的時間尺度等基本問題,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正是因此獲得了 19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理學獎是瑞典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在遺囑中提到的設立獎項的研究領域之一。
據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官網此前公布的數據,1901年至2022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116次,共221人獲得該獎項。
此前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物理學家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1915年,與父親一起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年僅25歲。此前最年長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他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96歲了。
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 )是唯一一位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分別是在1956年和1972年。
1956年,美國的三位物理學家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約翰·巴丁(John Bardeen )和沃爾特·豪瑟·布拉頓(Walter H. Brattain)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對半導體的研究和對晶體管效應的發現。
1972年,美國的三位物理學家約翰·巴丁 (John Bardeen)、萊昂·尼爾·庫珀 (Leon Neil Cooper) 和約翰·羅伯特·施里弗 (John Robert Schrieffer) 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共同提出BCS超導理論。
2022年,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約翰·克勞澤(John F. Clauser) 和奧地利物理學家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共同獲得了物理學獎,因為他們證明了微小粒子即使在分離時也能保持彼此的聯繫。這種現象曾經受到懷疑,但現在正在探索潛在的現實應用,例如加密信息。
居里夫人(Marie Curie)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一次是1903年物理學獎,一次是1911年化學獎。
據報道,物理學獎頒發前一天,匈牙利裔美國科學家卡塔琳·卡里科 (Katalin Kariko) 和美國科學家德魯·魏斯曼 (Drew Weissman) 因發明了針對 Covid-19 的 mRNA 疫苗而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將於周三公布,文學獎將於周四公布。 諾貝爾和平獎將於周五公布,經濟學獎將於10月9日公布。
獲獎者將受邀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的頒獎典禮上接受頒獎。根據他的意願,享有聲望的和平獎在奧斯陸頒發,而另一個頒獎典禮則在斯德哥爾摩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