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高莅
我家住在巴黎郊區的一個僻靜小城市,平時幾乎碰不到中國人,但是每年開春的時候,就會經常有三五成群的中國人出現在這裡,讓我很納悶。直到最近,一位到我家來做客的東北大姐解開了我心底的謎團:原來我家附近長滿了鮮美的野韭菜。
張大姐是地道的東北人,擅長做麵食。前幾天她興沖沖地來到我家,說我家附近的野韭菜長出來了,要給我做韭菜盒子吃。我跟着張大姐到附近的一片樹林里,只見地上長滿了大片大片的寬葉“綠草”,原來這就是野韭菜。一陣微風吹過,果然聞到一種類似韭菜的味道。我搬到這個城市好幾年了,這還是第一次注意到它,但是張大姐說,很多住在巴黎的中國人都知道這裡的野韭菜。怪不得每年春天都會有很多中國人出現在這裡,原來是來采野韭菜的。
我跟張大姐一起采了一大包野韭菜。回到我家,張大姐把野韭菜洗凈後用鹽水浸泡了一段時間,然後把它們剁碎,加入炒雞蛋,再加入少量鹽和熟油調味,韭菜盒子的餡兒就調好了。剁碎了的野韭菜散發出一種清新的植物氣息,我已經很久沒吃韭菜了,記憶中以前在中國吃的韭菜味道不太好聞,有些人甚至說它聞起來像放屁的味道。我並不是很喜歡吃韭菜,但是今天采來的野韭菜讓我很好奇。
擀好麵皮後,張大姐動作麻利地一連包了十來個巴掌大小的野韭菜盒子,把它們放到平底鍋里用中火煎了七、八分鐘,韭菜盒子就變成了金黃色。這時已經滿屋飄香,張大姐把煎好的野韭菜盒子一端上來,我就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塊,顧不得燙嘴,咬了一大口,好香啊!吃起來確實像韭菜的味道,但是又不完全是韭菜的味道,比中國的韭菜要溫和的多,同時帶一點香蔥的味道,新鮮的野韭菜香和雞蛋香交融在一起,伴着煎得略焦的麵皮,實在太好吃了!來法國十多年了,我今天才知道原來還有野韭菜這種好東西。
張大姐走後,我上網查了一下,原來野韭菜也被稱為野蒜、熊蒜或熊蔥,在歐洲很多地區都能找到,都是野生的,據說德國南部最多。我覺得野蒜和熊蔥這兩個名字都挺恰當,野韭菜確實就是像蒜和蔥一樣具有特殊氣味的植物。根據網上的資料,野韭菜在春季開花之前的嫩葉子最好吃,開花之後口感下降。我今天正好嘗了個鮮,真是意外的口福。
在我認識的法國人中沒有人提到過野韭菜,但在互聯網上有一些法國人貼的野韭菜食譜,最普遍的是把它做成醬,用來塗抹麵包或拌意大利麵,也有把它像蔥花一樣灑在做好的菜上,看起來都沒什麼吸引力,要是嘗了張大姐的野韭菜盒子的話他們統統都會刪帖。
我丈夫皮埃爾是法國人,晚上,我把剩餘的野韭菜盒子用平底鍋重新烤熱,給皮埃爾當晚餐。皮埃爾吃得興高采烈,讚不絕口,我告訴他說這是用附近樹林里采來的野菜做的,他驚訝無比,嘆了一句:“中國人果然很會吃 ! ”
責任編輯:莫姗姗
歐洲希望之聲版權所有,未經希望之聲書面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