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凱瑟琳•韋姆克(Kathleen Wermke)博士和她的同事,共同發表一份研究:母體語言塑造嬰兒的哭聲。研究顯示,新生兒的頭一次哭聲就會模擬他們的母語。這份研究在維爾茨堡大學領導下,德國和中國科學家首次與德國、中國和非洲喀麥隆的新生嬰兒一起證明了這一現象。
研究發現:會講普通話的母親 其新生兒往往會產生更複雜的哭聲
該研究比較了德國嬰兒與中國和非洲喀麥隆嬰兒的哭泣方式。中國和喀麥隆這兩個國家的人會說聲調語言【注】。研究人員記錄了來自中國的55名新生兒和來自喀麥隆的21名新生兒的哭聲,根據這些哭聲錄音,研究小組用定量聲學分析,希望了解說不同母語的孕婦是否會對新生兒的哭聲產生影響?他們發現實際上是有影響的。
首席研究員韋姆克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德國嬰兒的哭聲與中國嬰兒是不同的。中國和非洲喀麥隆的嬰兒具有明顯更高的旋律,像聲調語言一樣,哭聲聽起來像是在念誦。
【注】:聲調語言(英語: tonal language)是用聲調辨義,即依聲調之相異而表達出不同之語義,如很多東方語言中的普通話、壯語、泰語、越南語,或某些非洲的語言等。歐美各國的語言屬於非聲調語言,聲調的差異只是表達其不同的語氣而已。
研究指出:語言始於母親懷孕時期 新生兒更喜歡母親的聲音

其實早在2009年,韋姆克博士和她的同事在一項研究中已受到關注,該研究表明法國和德國新生兒產生截然不同的哭聲,這反映了他們在子宮內聽到的語言:德國新生兒發出的哭聲越來越多,從高到低模仿德語的語調下降,而法國嬰兒則隨着法語的語調上升而哭泣。在這個年齡段,嬰兒嘗試各種聲音,並且可以學習任何語言。但是他們在出生之前,已受到母親聲音的影響。
人類的胎兒能夠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記住外界的聽覺刺激,並且對音樂和語言中的旋律輪廓特別敏感。韋姆克解釋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為未來語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僅是當嬰兒開始說話或產生最初的單詞時” 。但是,即使我們可能在出生前就開始學習母語,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應該被一種語言所束縛。
科學家們說,這種語言實際上是從子宮開始的。胎兒在妊娠中期有充分的時間接觸自己的母語,而出生後的哭聲反映出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尤其是其母親的語言。比起其他聲音而言,新生兒更喜歡母親的聲音,並感知通過母親語音的語調輪廓傳達信息情感內容。
以上數據由維爾茨堡大學(JMU)提供。該大學為德國南部的一所公立大學,成立於1402年12月10日。是當今德國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四所大學之一,也是德國巴伐利亞邦的第一所大學。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