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來龍去脈還得從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也稱巴黎萬國博覽會)說起,一百多年前的巴黎就已經是世界上備受矚目的繁華之都,此時的歐洲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隨着經濟、工業和科技的突飛猛進,歐洲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方式等都在這個時期發展日臻成熟。 1889年法國巴黎第五次承辦世界博覽會,同時也是法國大革命100周年之際,組委會決定修建一座高達300米的建築物來紀念這一盛事。
著名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Gustave Eiffel)以他的獨特設計在眾多投標方案中脫穎而出:一座方形底座、側向125米、高300米的鐵塔。這個設計的特點在於採用鐵,而不是石頭做為原材料,既堅固又比石頭輕盈,可以免除建築物本身的重量。在以前,唯一能夠承受高層建築重載的材料是石頭,主要是以其強度著稱的花崗岩。但進入工業時代後,一切都變了,隨着人們對鐵這種材質認識和熟悉,它開始被更廣泛地應用於建築中。

艾菲爾鐵塔的建造歷經大約兩年時間,一共使用了7300噸鐵和60噸油漆,所有的部件都是在離施工現場不遠的工廠里製造和預裝的,只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地基的建造,二十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鐵塔金屬部分的組裝,一切程序和零件都精準而完善,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工程進展迅速得令人稱奇。儘管建造過程中由於建築工人權益的爭議而導致工程有一些延誤,但是最終鐵塔還是在計劃日期之前就完工了。它理所當然地採用了其創造者的名字,被命名為埃菲爾鐵塔。
在當時埃菲爾鐵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塔,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前往法國首都欣賞這座建築傑作。1889 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有1,953,122 位遊客前去參觀埃菲爾鐵塔,平均每天將近 12,000 人次。 那時還沒有飛機,從這座高塔上,人們驚喜地發現前所未見的巴黎全景。

在眾多的參觀者中不乏各界名人,埃菲爾鐵塔吸引了法國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威爾士親王(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國王)和威爾士王妃、希臘喬治一世、波斯國王和博杜安王子等。
然而艾菲爾鐵塔也一直受到很多非議,有很多文學和藝術界知名人士因為接受不了這種在當時看來太過前衛的設計而公開發表嚴厲的指責,直接以“醜陋” 、“粗俗” 、“令人憎惡”等字眼把它批得一文不值。古斯塔夫-埃菲爾迅速回應了這些 “攻擊”,他強調了他的塔在建築技術和科學領域的存在價值,並承諾埃菲爾鐵塔將用於天文學、氣象學和物理學的觀測和實驗,還可以當作天線使用。
做為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古斯塔夫-埃菲爾被授予為期20年的艾菲爾鐵塔營運特權,該塔交由古斯塔夫-埃菲爾經營至1909年12月31日,之後塔將歸屬其土地所有者——巴黎市政府,按照計劃,它將跟其它許多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紀念碑一樣被拆毀。
但古斯塔夫-埃菲爾並不是這麼打算的,這位雄心勃勃的工程師想要讓他的傑作成為法國工業力量的永久象徵。自從鐵塔一建成,他就努力將它與科學研究聯繫起來,他授權在埃菲爾鐵塔進行各種類型的實驗,包括氣象站、遠程攝影測試、空氣動力學研究等。然後,他轉向法國軍方,提出將鐵塔的一最高層提供軍隊使用,用於當時正在全面發展的無線電報,軍隊方面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並且利用了埃菲爾鐵塔天線來與東方的據點建立聯繫。古斯塔夫-埃菲爾對鐵塔的特許運營權隨後被延長至1915年,條件是要增加向巴黎市支付的財政租金。

不久後,古斯塔夫-埃菲爾的苦心最終得到了回報。1909 年,軍隊開始對無線信息傳輸技術產生興趣,並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其保留對這個領域有無限利用價值的埃菲爾鐵塔。雖然當時的測試還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鑒於軍方的要求和其它民間應用的實例,當局於 1910 年將古斯塔夫-埃菲爾對鐵塔的特許運營權又延長了 70 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埃菲爾鐵塔被政府徵用作電報用途,並且在監測敵軍動態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古斯塔夫-埃菲爾於1923年心無遺憾地去世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世界旅遊業蓬勃發展,埃菲爾鐵塔的訪客數量激增。從1889年到1946年的57年間,該景點只接待了1800多萬名遊客,而戰後,從1947年到2004年,以上述同樣的57年為例,參觀人數上升到1.98億人,數量大約是以前的11倍。
而當巴黎市政府於1980年接管埃菲爾鐵塔時,它早已鞏固了它在法國和全世界的地位,再也沒有任何人提拆毀它的事,也沒人說它丑了。如今它每年接待近 700 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是全球訪客最多的付費紀念碑,而且是公認的世界上最美的景點之一。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