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古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皇帝(公元76年-公元138年)可以說是歐洲度假文化的先驅。他在羅馬以北的蒂沃利地區建造了一座龐大而又精緻的宮殿,稱為“哈德良別墅”,每到夏季天氣特別炎熱的時候,皇帝就離開羅馬到哈德良別墅避暑。這個絕妙的主意很快就被富有的羅馬貴族們爭相效仿,他們開始在那不勒斯(Naples)和龐貝(Pompéi)周圍建立了他們的避暑勝地。 避暑度假在那時就成了富人們的專利,因為畢竟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財力。
每年的七月底到八月底,太陽和天狼星同時升起,於是古代人就把狼星的出現和一年中的最高溫度的出現聯繫在了一起。法語中的canicule(酷暑)就來源於拉丁語中的canicula(天狼星)。到了今天,暑假仍然是一年中最主要的假期。
在歐洲,假期曾經和農田勞作和收割期聯繫在一起。1231年,教皇格雷戈里授予學童 “收割”假期。這段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學徒們被允許暫停培訓,回家幫助做收割工作。也就是說,這個假期是用來幹活兒的。
到了中世紀,也就是基督教在西歐的鼎盛時期,假期都是和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跟古羅馬時期相比,它的意義要嚴肅得多。每年的各種祭祀節日和聖經中的大事紀念日等大約有80多天,但是這可不是休息享樂的日子,而是專門用於冥想和祈禱的。這些假期也被用來參加重大的朝聖活動。信徒們會去耶路撒冷或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等聖地。無論他們的信仰或生活水平如何,朝聖者都會毫不猶豫地徒步旅行數千英里前去朝拜。

文藝復興時期,隨着民主和公民意識的出現,朝聖變得不再頻繁。 在藝術家、作家和哲學家的影響下,文化旅行變得流行起來 ,整個歐洲都在為考察古代遺迹而旅行,特別是在意大利。擁有豐富文化歷史和古迹的意大利成為了一個受歡迎的目的地,從蒙田到歌德,最優秀的人都把去意大利旅行作為一種文化必修課。
從18世紀開始,英國人將“假期”和“健康”聯繫起來,呼吸海邊清新的空氣和泡溫泉熱療成了熱門的度假方式,一般是出於治療的目的。英國人對濱海假期的熱愛讓法國人看到了商機,法國的海岸地區於19世紀開始發展旅遊業,並成為了夏季度假勝地。今天法國著名沿海城市尼斯有一條海濱步行街,名為盎格魯街(Promenade des Anglais),意為“英國人步行道”,就是得名於這個時期。

20世紀歐洲各國開始陸續實行法定的有薪假期,歐洲度假文化進入了新紀元。到了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工業和交通的進步以及經濟的復蘇,旅遊度假變得大眾化。經濟實惠的大篷車旅遊和露營假期給收入不高的家庭也提供了一些度假的選擇。
在 50年代以前,度假者似乎更喜歡大海而不是山區或鄉村,到了近代這種趨勢有所改變。各路商家挖空心思,為不同需要的遊客設計了五花八門的度假選項:度假村、郵輪、民宿、野營…… 無論方式如何,度假已經成為了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但是這兩年來,歐洲人最大的遺憾就是由於疫情的限制而不能盡情地享受假期。有句俗話說:失去了才知道曾經擁有的是什麼。相信下一次踏上度假的旅程時,每個人都會比以往更加珍惜和享受這段美好時光。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