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記錄著歷史、承載着文化,也隱含着畫家要傳遞給人的信息。從一幅畫作中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文化和眾生百態,一幅古畫也是歷史的見證。
幾年前,我在一位比利時白人老年朋友的家中,看到了一幅畫,看起來很古老,端詳了半天,不知所云,便去問朋友:“這幅畫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他聳了聳肩,不無遺憾地說:“我不知道。十年前,我們搬到這裡,這幅畫就在這兒。”我把畫拍了照後,又去問另一位朋友,她表示也不清楚,但她覺得有一點很奇怪的是,畫作的地點寫着哥本哈根,卻是用荷蘭語寫的。
好吧,那我就自己去找答案。
我從畫作的作者查起。這幅畫叫《哥本哈根》,畫作的署名是H.Alard,完成時間是1685年,距今已經有336年的歷史了,真的算得上是一幅古畫了。
畫家雨果·阿拉德(Hugo Allard,1627年-1685年),關於他去世的年份,有的認為是1684年,但他在《哥本哈根》這幅畫作中,明確標記為1685年,所以他去世的年份應該是1685年。《哥本哈根》也是他去世前的最後畫作(或者之一)。
阿拉德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繪圖員、版畫家、雕刻家、出版商、印刷商。他曾在圖爾奈(法語:Tournai;荷蘭語:Doornik,現比利時境內)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現荷蘭首都)工作。
阿拉德的畫作中有一個特點,他畫的什麼地方,會在畫中標出來,他標記的語言不是用英語,而是荷蘭語,這也像是他的身份標記一樣——他是荷蘭畫家。所以這幅圖的文字寫的是Koppenhagen(荷蘭語:哥本哈根),而不是Copenhagen(英語:哥本哈根)。
作為荷蘭人的阿拉德,怎麼去丹麥的哥本哈根畫了這幅畫呢?
1648年,荷蘭獨立之後,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也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在歐洲,它在商業、科學和藝術領域都居於領導地位,荷蘭人的足跡遍布很多國家,阿拉德正好趕上這段黃金時代。那時,荷蘭產生了大量的小幅繪畫,因此又被稱為“荷蘭小畫派”。一般只有繪製群像的時候,才有大幅作品出現。版畫在當年也較為流行。因此阿拉德畫作的創作不僅僅局限在荷蘭,而是延伸到了歐洲的其他國家。他到達了丹麥的哥本哈根,並留下了這幅小幅的版畫畫作。
那麼這幅畫中,都畫了什麼?具體是哪裡呢?
從畫中可以看到眾多的水域和大小各異的船隻,因此可以確定這是一個港口。從11世紀開始,天然港口和良好的鯡魚種群吸引了漁民和商人來到哥本哈根。12世紀,在厄松區域建立了一個城堡,其目的是保護一個通向瑞典的小港口。這個城堡及在其附近建立的居民區被稱為“商人的港口”。阿拉德畫的就是哥本哈根港口,也就是“商人的港口”。今天,哥本哈根港口已成為丹麥最大的港口。

在這幅畫里的最下面一排,有眾多的人物,從他們的穿着上,不難看出有海員、商人、農民、軍官、士兵、漁民,也有長者、中年人、孩子等等,筆法細膩逼真、技法高超。在人物設置上,各色人物都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縮影和人生百態。畫中還有馬、狗、鴨子等動物,由此可見,這裡是一個繁忙熱鬧的港口。
畫中還有幾個尖塔建築被特別標明了文字,這也是哥本哈根很有特色的建築。哥本哈根被稱為“尖塔之城”,以教堂和城堡的尖頂著稱。


但是,畫面上畫的絕大部分的尖塔建築為什麼現在都消失了?
那得從18世紀哥本哈根發生的兩場大火說起了。1728年的大火是哥本哈根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火災,該市約28%的面積被毀,約20%的人無家可歸,至少損失了47%的中世紀財產(包括建築、文物等)。1795年,又發生了一場大火,導致舊城區幾乎全被摧毀,包括畫中的尖塔建築。在18世紀,哥本哈根還發生了瘟疫,全城三分之一的居民死亡。1807年,英國艦隊炮擊哥本哈根,帶來巨大破壞。該市進行了大量的重建,延續了其尖塔建築特色。
這幅畫還有一個特色的地方,不僅畫了人,也畫了神。在畫的上半部,有兩個神端坐於半空中,還有幾個飛翔的天使,祂們都在注視着哥本哈根城和這裡的人們。
歐洲過去宗教歷史題材的繪畫中,有很多神和天使出現的場景。歐洲的傳統信仰是天主教,該教是基督教的最大宗派。基督教的信仰認為神創造了世界,並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再由人來管理世界。

在《哥本哈根》的畫作中,一個是人界,一個是天界,把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很直觀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不管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神都看得清清楚楚。神在掌管着一切、記錄著一切、看護着一切。這也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三尺頭上有神靈。
幾百年過去了,港口依舊,畫中的景象早已物是人非。但是當我看着這幅古畫時,心中自然升起了對神的敬畏,信仰着神,內心虔誠,按照神所要求的去做,常施善行,因此才能得到神的庇佑和福報。我想,這也是畫家想要傳達給人的。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