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嬰回收箱”也被稱為“嬰兒箱”,它的出現可追溯到1198年,意大利教皇英諾森三世下令在各地孤兒院安裝“棄嬰塔”,用來幫助迫不得已必須放棄自己的孩子的母親,“棄嬰塔”是 一種圓柱形的建築物,裡面有一個可以轉動的圓桶,跟孤兒院內部相連, 母親把嬰兒放進塔內的圓桶,然後轉動圓桶,嬰兒就會被送到孤兒院內部。

這種制度在歐洲的中世紀相當普遍,通常建立在醫院或教堂,在嬰兒的父母因為經濟或其它不得已的原因而無法養育孩子的情況下,這個辦法讓嬰兒在安全的情況下被“放棄”,從而得到照顧。這個“棄嬰回收”的制度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存在了幾個世紀,然後漸漸消失了。
直至2000年4月,由於棄嬰的死亡率的增高,德國重新採用了這一制度,之後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和波蘭等國家也採用了這一做法。現代的“棄嬰回收箱”跟其古老的版本相比,用意沒有改變,但設施先進了許多,裡面包括一張自動加熱的床、一個攝像頭和一個自動警報信號,在門上還有說明,向將選擇放棄孩子的家長解釋接下來的程序。

寄放棄嬰的過程是匿名和保密的,在大多數使用此系統的國家或地區,家長有一些的時間斟酌他們的決定,在一定的期限內可以改變主意。在此期限之後,將啟動典型的收養程序,而國家對兒童承擔法律責任。

在德國,“棄嬰回收箱”實施二十年以來,大約收到了300名棄嬰。一位化名為比安卡的德國媽媽接受了法國電視2台的採訪並分享了她的經歷:她曾經把她的第七個孩子送進了德國一家醫院的“棄嬰回收箱”,在筋疲力盡的情況下,她當時無法再照顧新生兒。孩子送走以後,比安卡心神不寧, 她聯繫了醫院,想要知道孩子的情況,醫院的工作人員鼓勵她去醫院看望孩子,每一次探視都讓比安卡很難過,兩周後,比安卡把孩子接回家了。
在有些歐洲沒有“棄嬰回收箱”,但是有異曲同工的處理方式。例如在法國,政府於1941年通過了一項關於生育保護的法案,允許女性匿名生下孩子,並將孩子委託給國家收養機構。無論方式如何,都是為了保護一個脆弱的小生命,畢竟生命可貴,不可輕視。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