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大概是在2015年的時候,那時我正在接受一個職業培訓。一個雨天,我和我的同班同學蘇菲走在上學的路上,她是一位五十多歲的比利時人。由於下了一宿的雨,地面上有些地方積了一些水。我要麼繞着走,要麼跳着走,盡量不使自己的鞋灌水。但是這位蘇菲同學卻和我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格,只見她“吧唧吧唧”地一直朝前走,好像沒什麼能阻擋她似的。
“你走這邊,走這邊……”我想讓她挑地勢稍高的地方走,而不是趟水坑。
她波瀾不驚地說:“我的鞋不怕水,我穿的是雨鞋。”
“雨鞋?你……你的鞋裡面沒濕嗎?”
“沒有。”
“……你的這雙雨鞋,買了多少年了?”
“能有……二十多年了吧,我不記得具體哪一年買的了……”
“啊?!二十多年了?”
“是的。”
在我的一生中,沒有任何一雙鞋可以穿到二十多年的。
她的這雙雨鞋是棕色的,款式像普通的運動鞋,乍看起來,跟新買的似的。其功用之一,就是防雨。平時不下雨時,也可以穿,一雙鞋,兩種用途。但是質量好到這種程度,能穿這麼多年,的確出乎我的意料。
後來,在和比利時人的接觸中,也有人跟我提到過雨鞋。我在野外用品商店裡找到了這種鞋,我拿起來掂了掂,有點沉,看了看上面的價格,兩百歐元左右,超出了我的接受能力,就沒買。
在一個大型超市裡,無意中,我竟然發現了一雙雨靴,跟中國的雨靴很類似,價格只有二十多歐元,我便果斷地買下了它們。在比利時,真的是不容易買到這種雨靴呀!
但是,當下雨時穿上這雙鞋後,我發現,在大街上,竟然只有我一個人穿這種鞋!我不明白為什麼,但是,以後,我也不再穿了。
除了雨鞋,他們還有一些奇特的辦法給鞋防雨,說幾件我親身經歷的事情。
我在一次購物中,一位鞋店銷售員向我推薦了一種產品,名字叫“防水劑(荷蘭語:water proofer或waterproofer)”。他在現場給我演示了一下,把我的鞋擦乾淨後,把防水劑直接噴在鞋上。然後,他朝我的鞋上倒水,水如滾珠般滑落下去,鞋上沒沾任何水。當時,我就買了一瓶。
比利時人形容天氣時,有一個很特別的句子:天氣糟糕得不適合出去遛狗。翻譯成漢語的話,可以理解為“傾盆大雨”。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天氣里,我試用了我的防水劑,在外面呆了幾個小時,我的鞋裡面始終是乾的,果然有效,真神了。
再說一個我以前從沒有見過的事情,就是這裡人自己改造雨鞋。找一雙布鞋,可以是自己喜歡的、款式好一點的,也可以是很普通的,再拿來蠟燭,往鞋面上蹭,把蠟塗遍了以後,用吹頭髮的吹風機吹鞋面,就是加熱,使蠟燭融化,與鞋面融為一體。之後,用水往鞋面上倒,保證一滴水也不會滲透到鞋裡面。
還有,歐洲生產的鞋,很多本身就防雨。我有一雙粉色的運動鞋,是妹妹從荷蘭帶給我的禮物。這雙鞋的密封性非常好,無論是雨天、雪天,保暖又不透水。我的一個比利時朋友也證實,他們有不少人是拿這裡的運動鞋當雨鞋穿的。
還有一次,我在參加一個室外活動時,那天也是下着大雨。我們一起的一位華人朋友指給我看說,她穿的是皮鞋,她把皮鞋當雨鞋,下多大雨也不透。這是我親眼所見,絕無半點虛假。歐洲製作的皮鞋質量好,也可以當作雨鞋穿。
那麼為什麼我之前穿的雨靴在大街上沒有人穿呢?後來我終於搞明白了。原來這種鞋是在在花園用品店,或者在建材商店中賣的,是他們在花園裡幹活的時候才穿的鞋!現在終於知道了。
最終,我還是在野外用品店買了一雙之前我覺得貴的那樣的雨鞋,不過這家店的價格便宜了幾十塊錢,款式和顏色都很好,又很輕便,這樣在雨天,我也可以大膽的走路了。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