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的歷史上,有一位傑出的畫家,他的名字叫揚
認識維米爾
維米爾是巴洛克藝術畫家,早先主攻歷史題材和宗教題材的繪畫,用以提醒人們注重道德,警示墮落,這類題材,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繪畫,後來他改為畫風景畫和人物肖像畫。維米爾的作品通常要畫很長時間,基本上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幅,但每一幅畫作都是精品。
維米爾的繪畫特點
維米爾的畫作非常講究,不論是構圖,還是人物比例,或是明暗對比,都精緻得如實物一樣完美,逼真程度令人驚嘆!正因為如此,他的畫作辨識度才極強,一眼看去便可知:噢,這是維米爾的!
他嚴格遵循正統的繪畫技法,對明暗、結構和透視關係的處理,極為精準。紅、黃、藍三原色是他作品中的主要色彩。三原色摺合成的光譜顏色,也體現在他的畫作中。他善於運用光線,使畫面流露出柔美、優雅的氣質,人物的真實感和質感觸手可及。他對色彩的把握和光線的處理,可以說非常出眾,他因此也被稱為“光影大師”。
維米爾的繪畫技法之所以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面,不得不說跟他當時使用的罕見精密儀器有關,這就是暗箱(Camera Obscura)和反射鏡。在正常距離下,肉眼看不見的線條、光點、結構等,維米爾卻能夠通過儀器,精準把它們畫出來。這項技術的突破和使用,跟他的一位密友有關,這個人就是荷蘭著名的科學家列文虎克(Leeuwenhoek),他精通顯微鏡和光學透視。顯然,維米爾從列文虎克那裡學到了精髓,並將其運用在自己的繪畫中。
他為什麼那麼早離世?
一切要從他的信仰說起。
維米爾曾是新教(也稱基督新教)教徒,後來改信天主教。新教是從天主教分離出的一個宗派,被正教天主教視為異端。可當時的荷蘭,從王室到政府,幾乎都信仰新教。於是,荷蘭針對天主教徒,發布了幾個嚴厲的禁令:天主教信徒不允許擔任公職、只能被限制居住在鎮上的某個區域、禁止畫宗教題材的畫。
這些禁令,都直接影響到了維米爾,他無法從政府那裡謀得一官半職、他被禁足在他的家鄉代爾夫特、他也不能畫他擅長和喜愛的歌頌神的宗教畫,只能被迫轉為畫風景畫和肖像畫。他的精神極度痛苦和壓抑,他的才華不能施展,他的畫作沒有人欣賞,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維米爾去世前,生活已是相當凄涼,在他43歲的時候,1675年12月15日,他留下自己的妻子和11個孩子(其中8個尚未成年),撒手人寰。至於他的死因,留下記載的是他妻子的話,稱維米爾是由於“龐大家庭的重負,沒有謀生手段,使他陷入萎靡和沮喪,進而譫妄。好端端的人,一、兩天之內就突然病死。”
擁有一身才氣的維米爾,卻因貧窮、抑鬱和打壓而死。
他的畫作,直到他死後的200多年,才被人們真正認識。
19世紀中期,法國的評論家鑒別出了維米爾的作品,並認識到了他本人和他作品的超凡價值。20世紀初,有一個美國富商準備出高價收購維米爾的畫作《倒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這在荷蘭引起了軒然大波。在輿論的壓力下,荷蘭國會決議從國庫出錢,於1908年購買了此畫。現在這幅畫被收藏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是館中珍品之一。
他的畫作充滿了謎團
維米爾的畫構圖簡單,尺寸不大,得用放大鏡看,才能看出他高超的繪畫技巧。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描繪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通常是一、兩個人在室內做事或休閑。在這種看似平淡的生活之下,維米爾在其中設置了一些謎點。但是,幾百年來,關於維米爾畫作想要表達的含義,人們卻眾說紛紜、猜測不透。
現在筆者也從自己的角度來解釋和分析一下他幾幅畫作的含義。
《持天平的女人》究竟想表達什麼?
《持天平的女人》(A Woman Holding a Balance)這幅畫,很多人不明白畫家到底想表達什麼?女人手裡拿着的天平是這幅畫的中心,但是天平裡面什麼也沒裝,這又說明什麼呢?
在畫面上還可以看到散落着幾條貴重的項鏈和一些首飾。表面上看,好像這個女人正準備稱量這些首飾。可是,這個天平那麼小,首飾怎麼可能放的下呢?那為什麼要畫一個這麼小的天平呢?這幅畫的含義至今是個謎。
筆者是這樣理解的: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便可看出畫中主體的女人是一個懷着寶寶的孕婦。不管是古今中外,胎兒,通常被視為新生。孕婦側面的牆上掛了一幅畫,顯然是被虛化了,因此也容易被人忽視。那麼畫的是什麼呢?這是一幅宗教畫,畫的就是《末日審判》,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得不被虛化。
人要想在亂世中走向新生,必須要經過最後的審判,是去往天堂,還是下地獄,要依據人心來定。人是支持正義和善良,還是選擇沉默或隨波逐流,人的選擇就定了自己的未來。所以天平上稱的是人心,而不是人間的財富。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天平上是空的,而且還畫的那麼小。這也是要提示人們它不是用來稱首飾的。
維米爾通過他的畫作,隱喻的傳遞出了他想表達的東西,真可謂費盡周折,如此艱難,卻又如此周全!想必這也是神給他的啟示,也是神想通過他的畫傳遞給世人的信息。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的主人公是誰?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被視為維米爾的代表作,出色地描繪了一個女孩轉身回眸的神態,她的眼神清澈,目光含蓄而優美,凝視着畫家,也凝視着我們。
這幅畫不像維米爾的其它一些畫作,描繪一個角落裡的人物。這幅畫的人物被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顯然,這位少女對他一定很重要。史學界普遍認為,她是畫家的女兒瑪麗亞。
這幅畫打動了無數人,女孩那憂鬱的眼神、欲言又止的神態,到底想說明什麼呢?
筆者是這樣認為的:
維米爾才華橫溢,但由於信仰的原因,遭到了嚴厲的打壓和迫害。他有很多話想說,但是那個時代不給他說話的機會。作者是想通過畫中的人物,來表達自己的心境和處境,那種憂鬱和無處訴說。
現在,這幅畫收藏於荷蘭海牙市的毛里茨之家(Mauritshuis)博物館(也稱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中。
《代爾夫特風景》在告訴人們什麼?
在《代爾夫特風景》(也稱《台夫特風景》,View of Delft)這幅作品中,維米爾僅用了有限的幾種顏料,真實地描繪出了他的家鄉荷蘭代爾夫特的景緻,如船上鉚釘所折射出的光和影、波光粼粼的水面、建築上略顯破舊的牆皮等等,準確、完美。這幅畫,曾被法國一名作家稱作“世界上最美的畫作”。2011年,荷蘭皇家鑄幣廠特別發行印有這幅畫作的金、銀紀念幣。
荷蘭不乏美麗的景緻和萬里晴空,為什麼維米爾千挑萬選,畫了這麼一個並不光鮮亮麗的場景呢?為什麼畫面中有白雲也有烏雲,並佔據了很大位置呢?
筆者認為:
維米爾一生鬱郁不得志,在精神上是無比壓抑的。他一生被禁足在代爾夫特,所以他畫的就是代爾夫特。畫的色調是灰暗的,以表明他的處境和心情。那晴朗的天空和白雲是他曾經有過的短暫輝煌,而那令人喘不過氣來的黑雲,則代表着對他的壓制和迫害。
維米爾的作品流傳至今,僅剩35幅。然而他的畫作留給人們的謎團,卻一直延續到今天。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