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德國或歐洲一些國家的朋友,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在擁擠的咖啡廳或酒吧里,有時會發現在吧台附近的一張桌子上,放着一個特殊的牌子,寫着“Stammtisch”,周圍都是空椅子。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它為啥深受人們的歡迎?外來人也可以加入其中嗎?
Stammtisch 是什麼意思?
Stammtisch是一句德語,而且不容易翻譯成英文,它的意思是指“常客餐桌”或“常客聚會”。通常是在酒吧或餐廳的一張桌子,在每天或每週的同一時間,會特別為同一群客人保留,桌子上有一個寫著“Stammtisch”的牌子。這些常客們定期到此聚會、聊天,並分享各自的生活趣事。聚會的內容可能是政治或哲學,也可能是某方面的討論,亦或是紙牌遊戲等等。在最傳統的德國啤酒館里,桌子上方有一塊巨大的黃銅牌匾,上面印有粗體字 Stammtisch。在德國的文化中,如果能成為 stammtisch 的一份子,會有一種榮譽感。如果您不是這個群體中的人,千萬不要坐在那裡。
今天,“常客餐桌” 更廣泛的意義是志同道合人的聚會。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如今它已成為德國乃至歐洲人日常生活的交際平臺。
Stammtisch的歷史起源
常客餐桌大概始於17世紀或18世紀,可以肯定的是,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一些國家的餐廳和小酒館流行起來,比如德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愛爾蘭等。當時歐洲各地的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會習慣聚集在各種咖啡館和酒吧,互相交流想法、討論創作。
常客餐桌的材質和擺設也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在德國,一般桌子是用橡木製成的。德國人認為,橡木象徵著神聖,魔鬼不敢觸碰橡木,這樣可以與朋友們盡情暢飲。同時,餐桌上還要放置“Stammtisch”標牌,再放些小麥粒、玉米粒等糧食,表示能帶來好運。每次聚會都有一個主題,人人都會講講個人的見解。吃的也較為講究,一般都是有幾道程序的套餐,再配上葡萄酒或啤酒等。
最初流行於上流社會
常客餐桌最初在上流社會流行,是一定社會地位的象徵。參加者通常是當地有名望的主流人士,比如市長、議員、教授、律師、醫生、藥劑師、企業家或富裕的農民等。不是誰想參加都可以的,而且成員通常是男性。若是邀請一個陌生人來參加常客餐桌,是很不尋常的事,必須由現有成員邀請加入,再通過成員考核投票,才能正式加入。
在農村和城郊地區,也有常客餐桌,同樣也是當地社交的重要中心,許多鎮長和村長還把參加常客餐桌的資格,作為對優秀居民的獎勵。城裡人的常客餐桌是開在餐館和酒館里,農村的常客餐桌一般在村鎮的大倉庫裡,或直接在露天,擺上桌子聚會,但同樣也是有身份的人才能參加。
普及到大眾中
後來,常客餐桌受到作家、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青睞。著名作家保羅·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大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都曾是常客餐桌的粉絲。如今的Stammtisch更隨意些了,不分女性和男性,不再受社會地位的約束,成為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Stammtisch的社區聚會,通常向公眾開放,以特定的主題為中心,或者只是進行良好的交談、打牌或僅僅是喝一杯。還有許多主題常客餐桌出現,比如音樂、體育、汽車等。常客餐桌強調的是團隊精神、共同興趣,可以起到增進感情的作用。
“Stammtisch”是外國人融入當地生活的好途徑
常客餐桌也受到了不少外國人的喜愛,如果您對此感興趣,可以嘗試在您所在地區尋找一個對公眾開放、並感興趣的主題小組。現在的主題更加多樣化,比如:徒步旅行、素食、IT、騎行等等,特別是外語常客餐桌,更適合外來移民,可以用來練習語言,還可以認識許多朋友。當然,某些常客餐桌的成員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一般一年幾歐元到幾十歐元不等。這筆錢作為活動經費,多退少補,每次的餐費都是AA制。更多的常客餐桌是朋友間的寬鬆聚會,比如在一些帶有俱樂部性質的餐館玩紙牌等。
常客餐桌也會通過社交媒體在網上做廣告,或者在相關餐廳張貼廣告。一些場地比較大的餐館,除了提供“常客餐桌”外,還會專門設置一張桌子給散客。如果誰想和其他的陌生人隨便聊聊或認識一些新朋友,可以坐到這張桌子旁,分享自己的經歷,聽聽別人的故事,也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
Stammtisch 的文化受到衝擊
近年來,由於受到外來快餐文化的影響,再加上各種網絡社交媒體的出現,德國小酒館、傳統餐館中的“常客餐桌”文化也受到了衝擊。網絡社交雖然方便,但少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和接觸,少了一起享受美食和聊天的氛圍,感覺自然差了很多。
如果您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嘗試加入“常客餐桌”。無論聚會的原因是什麼,共同的精神追求是這一傳統的核心。希望您也能通過常客餐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並對當地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