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超過8個月,俄羅斯指控烏軍空襲烏南赫爾松州卡霍夫卡水壩,赫爾松市在戰後首度大停電,外界曾質疑可能是俄軍準備嫁禍烏軍後撤退的舉動。赫爾松決戰一觸即發,美國認為烏克蘭收復赫爾松市就可能開啟和談契機,專家則解析各方戰略有不同看法。傳美俄高層秘密通話,希望降低戰爭升級核武的風險。俄烏和談是否有望,傳美國私下勸烏克蘭高層釋出和解訊息,以確保西方國家繼續支持基輔政府。烏克蘭反攻進入關鍵時刻,因資金問題,1,300台星鏈終端機遭斷線。俄軍則在烏東損失慘重,500多名動員兵瞬間淪為砲灰,海軍陸戰隊發血書懇求俄羅斯總統普京停手。外媒報導,俄軍表現拖累俄羅斯軍售競爭力。伊朗首度承認「戰爭前」提供俄羅斯「少量」無人機,遭烏克蘭總統駁斥說謊,智庫分析伊朗背後盤算是藉俄發展核武。
準備嫁禍後撤退?俄控烏軍空襲卡霍夫卡水壩 赫爾松市首度大停電
法新社報導,數家俄國新聞通訊社報導,烏克蘭境內俄佔區的救難單位11月6日表示,赫爾松州(Kherson)卡霍夫卡(Kakhovka)水壩因烏軍空襲「受損」。但烏克蘭此前也曾示警,俄軍有意炸毀大壩淹沒土地,為可能的撤軍製造合理藉口。
該救難單位表示,有6枚海馬斯(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火箭來襲,防空單位擊落5枚,一枚擊中卡霍夫卡水壩一個閘門,水壩受損。
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隨後報導,莫斯科支持的在地官員表示,受損情況並不「危急」。
莫斯科當局在附近城市新卡霍夫卡(Novaya Kakhovka)扶植的政府代表阿加葉夫(Ruslan Agayev)說「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卡霍夫卡水力發電大壩位於烏克蘭南部,在俄軍攻擊烏克蘭之初就被佔領。這座水壩供應水源給2014年就被俄國併吞的克里米亞半島(Crimea)。
路透社報導,大壩在赫爾松州上游堵住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河水,而烏軍在赫爾松州持續挺進。
俄烏雙方自10月起多次互控計劃炸壞水壩,此舉將淹沒下游多數區域,可能導致赫爾松市附近受到大規模破壞。
基輔政府曾說,水壩破裂將引發「大規模浩劫」,呼籲部署一支國際任務團到水壩。
華府智庫「戰爭研究所」(ISW)10月也曾示警,俄羅斯當局可能正在製造輿論風向,以證明俄羅斯計劃撤離赫爾松州的重大領土損失是合理的,其中一個可能手段是炸毀在新卡霍夫卡的水壩,並嫁禍給烏軍,同時利用由此產生的洪水來掩護俄軍撤退。
在經歷一波空襲且重要水壩被毀損後,赫爾松市在當天發生俄軍入侵以來首次的斷電斷水。
決戰一觸即發 美指烏收復赫爾松市或開啟和談契機 專家解析各方戰略
路透社報導,在赫爾松以西挖掘戰壕的烏克蘭機械化步兵部隊指揮官歐列(Oleh)有把握,敵對的俄軍將因冬季嚴寒、後勤停頓和恐遭包圍,最終被迫棄守具戰略重要性的赫爾松。
但無論是歐列或他手下的官兵都認為,俄軍不會迅速或不動聲色地撤退。他們也不打算讓俄軍如此撤退。
26歲的歐列10年前入伍,是位歷經戰火淬煉的少校,他的說法令人擔心未來數週烏軍為了奪回赫爾松市的控制權,將有一場血腥苦戰。
俄羅斯扶植的赫爾松州副州長斯特雷穆索夫(Kirill Stremousov)3日曾說,他希望俄軍盡力迎戰。他在俄國「今日俄羅斯」(RT)電視台播報的談話中說:「如果我們撤離赫爾松,那將是一大打擊。」
赫爾松市是目前唯一仍在俄軍控制下的烏克蘭州首府,這座城市的爭奪戰,可能會是俄烏戰爭至今最重要的戰役之一。赫爾松也是通往克里米亞(Crimea)半島的門戶,而克里米亞已在2014年被俄羅斯併吞。
此外,俄軍近日出現撤離動作,烏克蘭軍方認為是假象,目的是為了引誘烏軍進入當地聚落進行巷戰。
對此,台灣淡江大學戰略所所長翁明賢對《自由時報》表示,目前無法判斷俄軍是否真的要撤離,整個情報跡象顯示,雖然俄國很多軍隊離開,但在赫爾松沿著第聶伯河東西兩岸的主要軍事設施和戰鬥陣地,都還有基地存在,也就是只能說俄軍可能有撤離這種想法,但基本上赫爾松所謂的遭遇戰,城鎮戰、巷戰是在所難免的。
翁明賢認為,俄軍很需要在赫爾松創造一個戰績,如果戰勝烏軍,就可以控制烏克蘭非常重要的出海港市敖德薩(Odessa),對俄羅斯總統普京來說,不僅可以提升國內士氣,更可以成為未來和烏克蘭談判,或者是跟國際主張要和談的籌碼,所以赫爾松戰役對普京來講有其重要性。
就在赫爾松市攻防戰一觸即發之際,《意大利共和報》報導,美國向北約表示,一旦烏克蘭成功奪回赫爾松,可能就能開啟俄烏和談的契機,不過戰略學者則抱持不同的看法。
翁明賢認為,現在雙方的戰略思考是在誰能獲得更多戰果,誰就能夠有更多籌碼,然後才會願意進一步討論。他說,澤連斯基想要的是收復失土,如果在赫爾松戰役獲得勝利,就能讓北約盟國持續運送武器給烏克蘭,或是有助於美國繼續爭取盟國支持烏克蘭;而普京的戰略思考則是維持剛併吞的四個州和克里米亞半島,來當作一種談判的前提,如果能把赫爾松打下來更好,如果不能打下赫爾松,至少要跟烏克蘭扯平;但是普京這樣的前提和要件,澤連斯基是不會同意的。所以維持現狀或恢復原狀,就成為兩者談判的前提。
翁明賢說,赫爾松只是另外一個區域戰爭,如果普京和澤連斯基的戰略主要立場沒有改變,那就很難因為赫爾松這場戰爭的勝利或失敗,重啟雙方和談的氣氛。
報導也提到,美國認為烏克蘭收復赫爾松會是雙方和談的最佳時機點,是因為擔心太早談判,反而讓俄國找到機會重整軍隊,但若是在俄羅斯徹底失敗後才談判,又會讓中共趁勢崛起。
對此,翁明賢分析,美國的戰略思考就是要設法讓俄中互相制衡,如果讓俄羅斯和中共結盟,將不僅是歐洲問題,烏克蘭問題不好處理,未來美中戰略競逐又多了一個敵人,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權力平衡之下必須去做的。
他說,換言之,現在中國牌是很重要,俄羅斯也想打中國牌,美國也需要防止中國牌被俄羅斯拿去,德國總理蕭茲訪問中國,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表示「核武器用不得」,基本上已經給普京一個態度,某種程度適當的施壓普京,或許會在中國的介入下,讓這場戰爭走向比較緩和或成立和談小組的機會。
俄烏和談有望?傳美俄高層秘密通話 美私下勸基輔放棄「普京下台才和談」立場
俄羅斯最近在沒有提供證據下,一再指控烏克蘭打算動用放射性武器「髒彈」(dirty bomb)。烏克蘭否認有此計畫,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認為,俄國可能計劃自導自演,以此作為升高衝突的藉口,引發各方對核危機甚感擔憂。俄國則反控西方「助長挑釁行動」。
《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和盟國官員的說法報導,美國總統拜登的國安最高幕僚蘇利文(Jake Sullivan)近幾個月與俄國克里姆林宮幕僚鄂夏柯夫(Yuri Ushakov)和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帕特魯舍夫(Nikolai Patrushev)秘密通話,但沒有對外公開,美方希望降低俄烏戰爭對外蔓延或升級成核武衝突的風險,不過官方未提供相關通話日期或次數。
白宮對此不予置評,回應相關報導提問時,僅以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發言人華森(Adrienne Watson)聲明回說「人們會聲稱很多事」。
對此,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表示:「我們對此一報導沒有評論。」
近幾個月,美俄官員高層聯繫鮮少對外公開,華府先前堅稱,任何有關終結俄烏戰爭的會談,都應是莫斯科與基輔舉行。
自從普京9月底強行宣布併吞烏克蘭4州,澤連斯基便表明,「除非普京下台,否則拒絕和談」的立場。
《華盛頓郵報》5日報導,拜登政府正私下勸烏克蘭高層放下絕對不與普京和談的立場,並鼓勵烏方釋出願與俄羅斯談判的訊號。
報導說,匿名人士透露,美國這麼做並不是要逼烏克蘭上談判桌,而是計劃性地確保各國在面對選民擔心戰事延續多年的同時,仍能維持支持烏克蘭。
報導指出,過去美國曾公開承諾,只要烏克蘭需要,美國就會挺到底,然而現在戰爭的終點遙遙無期,甚至需要擔憂核戰爆發,歐洲、非州、拉丁美洲因戰爭造成燃料及糧食短缺的地區,對基輔堅決普京不下台就不談和的態度感到絕望。美國官員表示,夥伴們的確開始出現「烏克蘭疲勞」,且民調顯示美國共和黨對於大規模軍援的支持度降低,日後要繼續增援恐遭國會抗拒。
《華郵》指出,這類討論說明了拜登政府面對烏克蘭立場的複雜性。美國官員雖公開矢言將以鉅額援助支持基輔,「不計時間長短」;但同時,美方又希望能解決這場重傷世界經濟並引發核戰隱憂的8個多月衝突。
對此,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拒絕評論,他說:「這個嘛,我們不知道情況是否如此。我再次重申,有一些真實的報導,但多數情況下的報導純屬臆測。」
他強調,俄羅斯對談判保持「開放」,但因為基輔拒絕跟莫斯科談判,因此無法協商。
蘇利文4日則再度造訪烏克蘭首都基輔,與澤連斯基會晤,展現美國的支持。對於美國部分共和黨國會議員表示,美國不應該向烏克蘭「開空白支票」,若在期中選舉贏回國會多數地位,將縮減援烏幅度,蘇利文說,總統拜登致力於兩黨「在任何情況下」合作,源源不絕給予烏克蘭經濟、人道和安全援助,即使下週之後,美國的支持仍將依舊「堅定不移而且不退縮」。
蘇利文到訪烏克蘭後數小時,五角大廈宣佈新增援助烏克蘭5億美元軍備,其中包括出資翻修45輛捷克的蘇聯時代T-72坦克和美國的MIM-23「鷹式」(HAWK,全程歸向殺手Homing All the Way Killer縮寫)中程地對空飛彈。防空和裝甲能力,都是烏克蘭列為高優先的援助項目。
一起參與會談的烏克蘭總統幕僚葉爾馬克(Andriy Yermak)則說,這場會談「非常重要」,烏克蘭夥伴「完全了解我國的情況」。
俄烏戰爭已經超過8個月,雙方有沒有坐下來談判的可能?這場牽動全球的戰事何時能結束?如何結束?而美國中期選舉即將揭曉,同時牽動著俄烏戰爭的未來走向,共和黨傳統上更為反共,很有機會在這次選舉後主掌國會,極可能迫使民主黨拜登政府將更大精力瞄準中共,讓北京更加如坐針氈。近來各方動作頻頻,包括習近平罕見批評核威脅,首度沒有站在普京的一邊,各自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或許在本月中旬即將召開的G20峰會見分曉,到時如果出現什麼戲劇性的變化,可能也不足為奇。
關鍵時刻 1300台星鏈終端機遭斷線 烏克蘭付不出錢
在烏克蘭反攻的關鍵時刻,CNN報導,2名消息人士透露,由於資金方面出了問題,過去1週已有1,300台星鏈(Starlink)終端機被斷線。烏克蘭7月曾透露軍方的星鏈終端機有4,000多台,因此斷線的1,300台顯然佔了很大一部分。
由馬斯克太空公司SpaceX所製造的星鏈衛星天線,讓烏軍在手機和網際網路斷訊時仍然可以維持聯繫,並使烏軍瞄準打擊俄軍目標至關重要,被視為烏克蘭能夠頑強抵抗俄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SpaceX在9月曾通知美國國防部,指稱公司已花費近1億美元資助烏克蘭的星鏈計畫,之後無法繼續維持,希望五角大廈負擔費用,估計每月達到數千萬美元左右。
消息傳出後,馬斯克似乎又改變主意,撤回了向美國軍方提出的請求,並同意持續免費資助烏克蘭。不過,知情人士透露,由於資金因素,從10月24日開始,烏克蘭就已經有星鏈終端機開始斷線。
據了解,烏國3月份購買了1,300台星鏈終端並使用在戰場上,每台每月須要2,500美元費用維持,到了9月總共累積將近2,000萬美元,如今實在是付不出錢了。
對此,烏克蘭國防部於10月初向英國提出請求,希望幫忙負擔每月325萬美元帳單,英國官員則同意會支持一些重要地點的終端機,避免烏克蘭人民遭受入侵的影響。
事實上,從SpaceX今年9月提交給美國國防部的資料中,可看到當時有將近2萬台星鏈終端機提供烏克蘭軍民使用,其中大部分透過非烏克蘭的資金購買,包括美國、波蘭和英國政府等,而且美、英、波蘭等國還支付了每月30%的連線費用。
俄軍在烏東血流成河 500多名動員兵瞬間淪砲灰 海軍陸戰隊血書懇求普京改策略
據俄國獨立媒體Verstka報導,剛從俄國沃羅涅日(Voronezh)地區動員的一個俄軍營級單位,日前在盧甘斯克的馬基伊夫卡(Makiivka)地區遭到烏軍砲火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原有570人,現在只剩41人倖存。報導引述倖存者家屬說法,該營指揮官棄士兵不顧,早已在戰場上逃之夭夭。
俄國在9月21日發起部分動員徵兵,受徵召的人員按理說會先接受2週訓練後,才派往前線。然而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很多動員兵的訓練僅只是開了幾槍,然後就被派往最危急的戰場,甚至有些動員兵進入部隊短短10天,就在前線的砲火下陣亡。
據英國國防部近日公布的俄烏戰場情資,由於俄軍士氣低迷和厭戰,俄國軍方可能已經開始出動「督戰隊」,以確保部隊在戰場上進攻,並威脅射殺抗命拒戰的軍人。
俄烏戰爭延燒至今,兩國傷亡無數,日前一名戰地記者斯拉德科夫(Alexander Sladkov)透露,在烏克蘭的俄羅斯海軍陸戰隊寫了一封血書,痛訴前線已血流成河,肯求普京重新考慮作戰策略。
《每日星報》指出,一名戰地記者斯拉德科夫在telegram上貼文表示,收到一封來自在烏克蘭作戰的俄羅斯海軍陸戰隊的血書。斯拉德科夫說俄軍在烏克蘭頓內茨克(Donetsk)地區的巴甫洛夫卡地區發生了一場大屠殺,前線血流成河。海軍陸戰隊寫了一封信送到當地州長科熱米科(Oleg Kozhemiako)的手上,並請他們代表海軍陸戰隊行動,要求普京改變作戰策略。
斯拉德科夫說信中有3個重要的人名,然而他拒絕在網上透露,目前信已經由科熱米科轉交到俄羅斯國防部。事實上,自戰火延燒以來,俄羅斯士兵的死亡人數已達75,000人。日前,《太陽報》揭露一段烏克蘭無人機轟炸受傷俄羅斯士兵的影片。
只見一名士兵躲在壕溝裡,畫面中可以清楚看到手榴彈的出現。第一枚手榴彈擊中男人背部,但沒有引爆。第二枚落在男人的面前,他趕緊將手榴彈撿起扔掉,手榴彈在遠處爆炸。最後一枚則是直接在男人附近爆炸,據悉這名士兵最後存活下來了。許多人引用這段影片來敘述軍人在前線面臨的危險,並呼籲當局採取較和平的行動。
澤連斯基6日在每日例行談話中表示,俄軍在頓內茨克的猛烈攻勢仍持續,但俄軍遭受慘重損失,然而普京仍會動員士兵與傭兵,將他們推向死亡深淵。澤連斯基感謝烏軍戰士頂住俄軍攻勢,堅定守衛前線陣地。
《紐時》:俄軍表現拖累對外軍售競爭力
《紐約時報》11月6日指出,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戰場差強人意的表現,嚴重打擊其軍事強國形象,加上俄方傾全國之力支援戰事,對國防產業影響甚鉅,恐怕都將削弱其國防設備的出口競爭力。
據報導,軍售一直都是俄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資料顯示,俄國是僅次美國的世界第2大武器出口國,但從2017到2021年,其在全球武器出口市場的佔比下降5%,出口額衰退25%。如今隨著俄烏戰事拖延,以及西方對其經濟制裁,外界對俄製武器品質的疑慮愈來愈多,也懷疑俄國繼續製造先進武器、並提供客戶長期支援服務的能力。
SIPRI資深武器研究員韋澤曼(Siemon Wezeman)直言,「俄國不具備研發各類型新武器和零件的能力基礎和經濟條件。」他也指出,對許多東南亞國家而言,向美國軍購愈發具有吸引力,因為可連帶在外交和軍事上「聯美抗中」。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資深國防研究師帕拉奇尼(John Parachini)則認為,各國藉由避免購買俄國軍備,彰顯對俄烏戰爭的中立態度,則是俄國軍武出口吃閉門羹的另一個原因。不過,遭到美國制裁的緬甸軍政府,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已透露願意和俄方簽訂更多武器合約,但問題仍是,俄方是否有能力進行生產。
伊朗首度承認「戰爭前」供俄無人機 智庫分析伊朗盤算藉俄發展核武
烏克蘭指控俄羅斯在過去數週使用大量伊朗製無人機狂轟濫炸烏克蘭各地,俄、伊雙方均矢口否認。
美聯社報導,伊朗外交部長阿米拉杜拉希安(Hossein Amirabdollahian)5日突然表示,「在俄烏戰爭爆發的前幾個月,就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且「數量不多」。這是伊朗當局首次公開承認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不過他堅稱是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前發生的事。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4日才在推特重申,反對為俄烏戰爭提供任何武器和裝備,而伊朗也準備協助停止戰爭。
對此,澤連斯基5日在例行談話中指出,伊朗官方消息持續說謊,「我們每天至少擊落10架伊朗無人機,僅在4日一天內,烏軍就摧毀11架自殺無人機」。他說,烏克蘭政府確信,伊朗軍事教官的確在教俄軍如何使用無人機。
華府智庫「戰爭研究所」(ISW)5日公布的最新戰情評估報告指出,俄羅斯正在購買伊朗製造的武器系統,以解決其高精度彈藥耗盡的問題,作為交換條件,伊朗很可能已請求俄羅斯協助該國的核計畫。
報告中提到,伊朗可能打算與俄羅斯建立更明確定義的雙邊安全關係指標,在這種關係中,兩國將成為平等的夥伴。
美國軍事網媒Breaking Defense報導,根據以色列的分析,伊朗提供俄羅斯武器可獲得短期與長期雙重的「回報」,在短期方面包括無人機的作戰經驗、俄羅斯對敘利亞問題態度轉變,甚至核武能力的發展,在長期部份則是一直受美國制裁的伊朗與俄羅斯結盟形成對抗群組,將間接鼓勵反美國家結合,特別是在西亞、中東地區,將造成區域動盪情勢加劇。可以說對伊朗是「四大好處」一次達成。
相關新聞:
普京麻煩大了!烏獲打擊俄本土遠程飛彈 習蕭會晤反對核武 俄轉秘密動員 「髒彈」指控被原能署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