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肖爾茨近日率商界代表訪問北京後,遭到德媒的廣泛批評。有德國專家表示,雖然肖爾茨此行為中共大內宣提供機會,但不代表德國對中戰略將轉向,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已是共識。
去年12月就任德國總理的肖爾茨今年11月4日首度訪問中國。因其是疫情爆發近3年來以及中共20大落幕後首位訪中的西方領袖,此行受到外界高度關注。在短暫的“一日游”訪華結束後,肖爾茨總結稱此行的最大收穫是德中一致反對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的表態,不過,德媒紛紛質疑肖爾茨此行的成果。
德媒:總理訪華幾乎沒有實質成果 新的對華關係應吸取對俄教訓
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全國性報紙《南德意志報》以《肖爾茨說了該說的話》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儘管德國總理在北京公開談論了烏克蘭、臺灣等敏感議題,但無法指望這些話會起任何作用。“幾乎所有跡象都表明,在肖爾茨走後,習近平將繼續其獨裁者的日常,繼續支持盟友普京,無視後者的戰爭罪行以及對全球經濟的破壞。肖爾茨談到的其它爭議話題也同樣如此。”
這篇評論文章還指出,“在北京方面看來,隨肖爾茨一同訪華的有12名德國商界領袖,這才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另外,此次訪華沒有融入德國還未出爐的新對華戰略,也不是一致的歐盟政策的一部分。
《南德意志報》的評論認為,“新的對華關係應當從失敗的對俄政策中吸取教訓。在面對一個為了擴張權力而不惜犯下嚴重罪行的政權時,切忌太天真。”
另一個在德國具有影響力的報紙《法蘭克福彙報》以《不要重蹈對俄政策的覆轍》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國人總是對德中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而當今真正關鍵的問題則是:作為歐盟最主要國家的德國應該持有怎樣的戰略定位。
文章指出,雖然習近平表態反對戰爭中使用核武器,不過習在這一問題上對普京產生的影響力可能有限,“而在臺灣、新疆、氣候變化、貿易等所有其它議題上,4日在北京的會談並沒有取得多大成果。”
《法蘭克福彙報》認為,關鍵問題在於德國應該持有怎樣的戰略定位:“到底是站在西方陣營內,還是如北京所希望的那樣站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在俄羅斯問題上,柏林曾做出了錯誤決策,這個錯誤我們不應該再犯。”
專家:肖爾茨訪華不會改變德國對中戰略的核心
肖爾茨此次訪華雖然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不過卻被中共官媒利用來大肆宣傳,被北京當成外交的重大勝利,同時也是美國圍堵中國失敗的跡象。在中國媒體的報導中,肖爾茨訪問的意義無比重大,“傳遞出他和德國工業界對中國發展的信心,對深化中德、中歐務實合作的信心”。隨同肖爾茨一同訪華的12名德國商業高管也是中國媒體報導的焦點,被中國媒體稱為“德國製造業天團”。
對此,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中歐關係研究員葛瑞(Grzegorz Stec)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肖爾茨這次訪華的時間(中共二十大落幕後不久)的確選擇的比較糟糕,的確發出混亂的訊息,也容易被中國媒體利用。此外,肖爾茨選擇單獨訪華,沒有選擇和法國總統或是其他歐盟委員會成員同行發出了另一個負面的訊息。
柏林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執行長貝納(Thorsten Benner)認為,“德國對中國政策的核心並沒有因肖爾茨的這次訪問而改變。”貝納稱,德國,包括肖爾茨本人已經從過度依賴俄羅斯的狀況中汲取了教訓。肖爾茨於訪華的前一天也在美國政治新聞雜誌《政客》(Politico)發表文章說,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但也不會過度依賴中國。
德國政府內部和民眾不認同中共
據報導,德國聯合執政的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正着手制定新的對中戰略,預計明年春季推出。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葛瑞說:“這個中國戰略,據我們從(執政)聯盟協議中得到的最初信息應該與歐洲更加一致,同時對中國(中共)更加強硬。”
據《德國之聲》報導,肖爾茨訪華之際,德國的一項民調顯示:僅有9%的德國人認為北京是值得信賴的夥伴,而這個數字在5年前是36%;此外,德國人對中國的不信任感和俄羅斯接近,認為俄羅斯值得信賴的只佔10%。
過去6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對於未來兩國的經貿關係,49%的受訪者認為,德國應減少同中國經濟合作的規模;34%的受訪者認為,應保持現狀;只有10%的人認為德中經濟合作的規模應得到擴展。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