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笨鐘(Big Ben)獨特的鐘聲於倫敦時間星期天(13日)上午11時敲響,現年73歲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今天首度以國王身份參加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活動,向陣亡將士紀念碑(Cenotaph)獻花致敬。
綜合媒體報道,追思儀式於上午11時開始,最先是兩分鐘默哀。連日來向所有在戰爭中犧牲者致敬的活動,到國殤紀念日這一天達到高峰。大約有1萬名退伍軍人遊行經過紀念碑,包括400名在40年前參加福克蘭戰爭(Falklands War)的老兵。
1970年代曾在海軍服役的查爾斯如今以在位國王以及英國武裝部隊總司令身分向陣亡將士獻花致敬。作為英國紀念象徵的紅色人造罌粟花花環,會被安置在黑葉上方,配以一條國王的大紅色、紫色和賽馬金色絲帶。
查爾斯的長子、王儲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和王妃凱特(Kate)等王室成員、新任保守黨領袖蘇納克(Rishi Sunak)、工黨領袖斯塔默(Keir Starmer)等均有出席鮮花儀式;75歲的王后卡蜜拉(Queen Consort Camilla)則在外交部的陽台上觀看了今天的紀念活動。
報道說,今年9月過世的伊麗莎白女王,自2017年以來一直是在外交暨國協事務部(FCDO)俯瞰陣亡將士紀念碑的陽台上,觀看這項年度紀念活動,向英國和大英國協陣亡將士致敬。只有去年她因為背部問題而錯過在倫敦市中心舉行的儀式,由當時的查爾斯王子代表向陣亡將士獻上花圈。
英國國防參謀長拉達金(Tony Radakin)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在國家失去了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之後,這項向英國陣亡將士致敬的國殤日紀念儀式變得令人“格外悲痛” , “她代表責任義務與服務精神,也代表屬於戰爭世代、為世人自由犧牲奉獻者的尊嚴。”
國殤紀念日(英語:Remembrance Day)訂立於每年的11月11日,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其他戰爭中犧牲的軍人與平民而設立的紀念日,又譯 “和平紀念日”、“陣亡將士紀念日”。第一個國殤日於1919年在英聯邦舉行,原稱 “停戰日”(Armistice Day),於1919年11月7日由英王喬治五世(George V)創立,紀念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德意志帝國代表在《康邊停戰協定》(Armistice of 11 November 1918)簽字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個節日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稱呼:國殤紀念日流行於澳大利亞、加拿大與英國;虞美人花日(Poppy Day)通用於馬耳他和南非;在美國稱為退伍軍人日(Veterans Day);在日本由德文 “Volkstrauertag” 翻譯為國民哀悼日(日語:國民哀悼の日),專指德國的 “國殤紀念日”;在法國、比利時及新西蘭被稱為停戰日(Armistic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