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蛋撻的美味,大家想必都有共識,那酥酥脆脆的外皮、奶香濃郁的內陷,鬆軟順滑的口感、真是俘獲了無數人的心。您知道蛋撻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嗎?與修女有什麼關係呢?它又是如何紅遍世界的?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早在中世紀時,英國人就已經用奶製品、糖、蛋及不同香料,製作類似蛋撻的食品。139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一次宴會便有食用蛋撻的記載。但是這種蛋撻不是我們現在吃的蛋撻,我們常吃的蛋撻起源於葡萄牙,被稱為葡式蛋撻(Pastel De Nata)。
蛋塔在葡萄牙可是隨處可見的東西,但是要尋找真正的鼻祖店,那就要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郊區的貝倫區Belém了。蛋撻正是在19世紀,由貝倫區(Belém)熱羅尼莫斯修道院(Jerónimos Monastery)的修女們發明的。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是一座宏偉的建築,被譽為“葡萄牙七大奇蹟”之一。當時修道院里的修女們習慣使用蛋白給洗好的衣物和頭巾上漿,這樣可以使衣服和頭巾更立挺,而剩下的蛋黃就沒有了用處。為了避免浪費,修女們就開始用蛋黃製作糕點,而蛋撻就是其中的一種。葡萄牙至今還流傳着許多用蛋黃做甜點的菜譜。
1820年,葡萄牙波爾圖(Porto)爆發以廢除君主專製為目的的自由革命,並蔓延全國,許多修道院都面臨著關門的窘境。為了生活,修女們開始把自己製作的蛋撻對外出售,賣蛋撻的地點就在一家蔗糖提煉廠附近。沒想到蛋撻推出後大受歡迎,因為當時修道院所在的地點是貝倫區,所以當時這種蛋撻就被稱為“貝倫撻"(pastéis de Belém)。1834年,修女們把做蛋撻的配方賣給了蔗糖提煉廠的老闆,於是老闆在1837年開了一家蛋撻店,叫Fábrica de Pastéis de Belém。這家店直到今天還在營業,一百多年來,老闆的後人依然沿用這份古老的配方,來製作蛋撻。
Fábrica de Pastéis de Belém蛋撻店的生意非常火爆,每天來買蛋撻的人也是大排長龍,既有當地的居民,更多的則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人們都想品嘗一下最正宗的蛋撻是什麼味道。據說,該蛋撻的原始配方一直保存在一個密室中,只有少數人知道。直到今天,它仍舊是葡萄牙甜點界的秘密。
如果您來到貝倫區旅遊的話,一定要到Fábrica de Pastéis de Belém來品嘗一下最正宗的葡式蛋撻。據說,修道院版本的蛋撻風味獨特,對於葡萄牙人來說,即使有眾多蛋撻擺在面前,他們也可以從中挑選出“貝倫撻”。
雖然葡式蛋撻在葡萄牙很受歡迎,但讓它真正走向世界的卻不是葡萄牙人。
20世紀80年代,英國人安德魯·斯托(Andrew Stow)來到澳門,並與澳門華人瑪嘉烈(Margaret Wong)結婚。後來夫妻倆在路環島上創辦了“安德魯餅店”(Lord Stow’s Bakery),最初是出售一些歐式麵包,後來開始出售葡式蛋撻。由於安德魯並沒有原始的配方,於是就潛心研究,經過了多次的試驗和改良後,終於研製出了“澳門葡式蛋撻”。他製作的蛋撻保留了葡式蛋撻焦糖色的外表,減少了糖的使用並加入英式蛋撻中的奶油。這種獨門配方的蛋撻一上市,就成為了澳門的著名小吃。
後來,夫妻兩人因理念不同於1997年分道揚鑣。老闆娘另起爐灶,創立了瑪嘉烈餅店,並在原配方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使得蛋撻變得更甜,奶香更濃。瑪嘉烈把生意越做越大,還將製作配方賣給了肯德基。也就是說,我們在肯德基吃到的蛋撻源自澳門,相同的配方。
在肯德基的營銷下,1990年代後期澳門葡式蛋撻風靡全亞洲,繼而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蛋撻狂潮,而蛋撻也真正成為了享譽世界的美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