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國防部長會議日前達成數項共識,除了持續支援烏克蘭、協助軍事訓練外,更具長遠意義的是在3年內增加700億歐元國防支出,彌補並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後到2018年的10年缺口,以及強化武器聯合採購。
綜合媒體報道,印度尼西亞峇里島的G20峰會引發全球聚焦的同時,歐盟國防部長會議峰會也在 “悄然” 進行中。周二(15日),歐盟國防部長會議達成數項共識,其中包括歐盟各國應該攜手補充各自的武器庫存,避免在目前向烏克蘭交付軍火的過程中出現相互競爭的情況。
歐盟外交事務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在防長會議後的記者會表示,去年歐盟27個成員國的國防預算合計達2140億歐元,但仍不足以 “修補過往”。
博雷爾談到,在這次的俄烏戰爭中,不少歐盟國家都曾提供武器給烏克蘭,結果他們在提供的過程反而發現,自家的武器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口,像是缺少彈藥、手榴彈,或是某些專門用途的導彈。
國際戰略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國防與軍事分析主任巴斯蒂安•吉格里希 (Bastian Giegerich) 分析認為,歐盟在軍事工業方面面臨三重挑戰:補充過去20年耗盡的庫存;更換因烏克蘭戰爭而被淘汰的冷戰時期的陳舊設備;重建和創新以獲得新的能力。
他表示:“面臨的挑戰將是同時進行補充、更換和重建工作。我認為這讓它變得非常具有挑戰性。”
另外還有一個政治挑戰:過去,防務一直被視為單個成員國的主權領地,不能輕易交給布魯塞爾。歐盟自上世紀90年代末推出共同安全和防務政策以來,一直在努力發展自主軍事行動和戰略自主能力。但進展一直很緩慢。
報道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歐盟國家一路下修國防預算,2014年達到1600億歐元的最低點,直到2018年始恢復金融海嘯前的水平。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詬病歐洲主要國家國防預算佔國內生產毛額(GDP)不到1%,仰賴美國保護;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10月的報告也指出,英國脫歐後,歐盟只剩法國擁有顯着的海軍武器投射能力。
然而,俄烏戰爭促使歐洲各國政府扭轉了多年來國防開支不斷縮減的趨勢。現在,他們想做更多的事情來對抗新近變得咄咄逼人的俄羅斯。
但幾十年來,有關布魯塞爾在國防事務上是否應加強歐盟團結,一直有激烈爭論。歐盟成員國大多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國,因此對於達成協議採取行動來整合軍事能力逐漸失去興趣。
俄烏戰爭徹底也改變了歐盟對軍事的想法,讓這個以經濟整合為宗旨的團體,開始朝向更積極的國防合作,同時暗示在美國擁有高度影響力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之外,歐盟想在安全事務上有更多自主權。
眼前歐盟各國的武器系統各自為政,歐盟27個成員國之間國防開銷差異甚大,且缺乏協調。鄰近國家常重複投資,造成售價上揚,因而招致批評。
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歐盟2500架軍用直升機有44個不同類型,4200輛戰鬥坦克有12種型號。混亂而分散的配置使得防衛合作困難,市場碎片化也不利歐洲國防工業的生產效率和發展規模。
博雷利說,目前歐盟委員會正在推動整個歐洲範圍內的聯合武器採購模式,這項模式十分接近在疫情期間的疫苗採購模式。博雷爾強調 “重要的是團結一致,避免分裂市場,避免競爭,必須避免發生當年搶疫苗的情況,大家團結才能獲得更好質量、價格與交貨時間的武器”。博雷利強調:“我們必須為明日的戰爭作好準備。”
據報道,自今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成員國已宣布增加約2000億歐元的國防開支。官員們指出,這一增長是多年來削減開支和支出不足的結果。在1999年至2021年期間,歐盟的國防支出總額僅增長了20%,相比之下,美國增長了66%,俄羅斯增長了292%,中國增長了592%。
歐盟希望整合各成員國的武器採購,“當我們準備花費更多時,我們也必須花得更好”,博雷利指出:“必須為明日的戰爭做好準備,確保有足夠的能力來因應未來的武力挑戰”。
博雷利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重新團結的時刻的重要性:“至關重要的是,成員國要更好地共同投資,以防止進一步分裂,並解決現有的不足”,他說:“如果我們想要現代化和可互操作的歐洲武裝力量,我們需要現在就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