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15日對烏克蘭發起戰爭爆發近9個月來,最猛烈的飛彈攻擊。波蘭外交部表示,當日下午3時40分,一枚俄製導彈落在該國村莊,造成2人死亡。參加G20峰會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北約領導人和歐盟領導人16日召開了特別會議,並發表聯合聲明。
路透社報導,俄羅斯飛彈如雨點般落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西部的利維夫(Lviv)、東北部的哈爾科夫(Kharkiv),中部的克利福洛(Kryvyi Rih)、南部的敖德薩(Odesa)和尼古拉耶夫(Mykolaiv),北部的日托米爾(Zhytomyr)等大城市。
法新社報導,烏克蘭總統府表示,此輪攻擊造成700萬戶人家斷電。
烏克蘭能源部長加盧申科(German Galushchenko)表示:「這是開戰以來,電力系統遭受的最猛烈轟炸。」
台灣國防院戰略資源所所長蘇紫雲16日對希望之聲分析,「昨天的飛彈攻擊就是對G20的那個可能的聲明,做出一個軍事上的回應;第二個他想打擊烏克蘭的士氣,但基本上烏克蘭不會受到影響,可能是普京想要扳回一點點的面子」。
15日,法新社引述美國官員披露,G20結束後將發表聯合聲明,當中稱「大部分與會國均強烈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反映G20「真正孤立俄羅斯」。
16日,最終發表的聯合聲明的確如此,該聯合聲明並未含有各國領導人的簽名,並指出對俄烏局勢和制裁還有「其他觀點」。但G20國家皆表示反對在衝突中使用核武器。
台灣開南大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分析,普京想通過焦土政策實現兩個戰略利益。「第一個,他當然就能凸顯他的存在價值。在世界上重要的聚會他缺席了,但是在另外一個戰場上,他出席了;第二個,他認為說,現在攻擊是最佳的防禦」。
陳文甲認為,普京現在打算將戰爭變為持久戰、消耗戰,以造成更多的難民,給歐洲製造更大的麻煩。同時讓烏克蘭陷入疲憊,以戰逼和。
15日,波蘭外交部表示,當日下午3時40分,一枚俄製導彈落在赫魯別舒夫(Hrubieszów)的普熱沃多夫(Przewodów)村莊,造成2人死亡。
由於波蘭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這次行動是否觸動北約第5條公約引發外界關注。北約第5條規定,針對任一成員國發動攻擊,均被視為對全體成員國的攻擊。
據美聯社報導,正在印尼參加G20峰會的拜登被這一消息驚醒。他16日早些時候致電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對遇難者表示「深切哀悼」。拜登在推特上承諾,「美國將全力支持和協助波蘭的調查工作」,並「重申美國對北約的鋼鐵般的承諾」。
參加G20峰會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北約領導人和歐盟領導人16日召開了特別會議,並發表聯合聲明。聲明說:「譴責俄羅斯星期二對烏克蘭城市和民用基礎設施進行的野蠻的導彈襲擊。我們討論了發生在波蘭東部與烏克蘭邊界附近的爆炸事件。我們對波蘭正在進行的調查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協助。我們同意繼續保持密切聯繫,以確定隨着調查的進行而採取的適當步驟。」
隨後,拜登發表講話表示,在北約成員國波蘭造成兩人死亡的導彈「不太可能」是從俄羅斯發射的。
美聯社引述三名美國官員說,初步評估表明,落入波蘭境內的導彈是烏克蘭軍隊向來襲的,對烏克蘭電力基礎設施進行打擊的一枚俄羅斯導彈發射的。
波蘭總統杜達16日也表示,「沒有跡象表明這是對波蘭的蓄意攻擊。最有可能的是,這是一枚俄羅斯製造的S-300型導彈。我們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是俄羅斯方面發射的導彈」。杜達補充說:「有許多跡象表明,這是一枚防空導彈,不幸落在了波蘭境內」。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當天在出席新聞發布會時表示,「這不是烏克蘭的錯」,並指「俄羅斯應承擔最終責任,因為它繼續對烏克蘭進行非法戰爭」。
陳文甲認為,此事不會導致北約直接參戰,「如果說沒有確切證據,北約也很難去啟動第5條,所以他們當然是先去譴責俄羅斯」。
蘇紫雲也認為,俄烏戰爭目前不太可能升級,「俄羅斯因為沒有足夠的力量再打這樣的傳統戰爭,所以我認為升級的機率就俄烏本身來講是不大的,那第二個如果真的會升級,那就是莫斯科方面瘋狂攻擊北約國家,反而是造成北約集體防禦,但目前看起來機會也不大。」
由193名成員國組成的聯合國大會14日以94國贊成、14國反對、73國棄權的結果通過決議,要求俄羅斯支付烏克蘭戰爭賠款,並建議聯合國大會成員國與烏克蘭合作,建立「國際登記冊」,紀錄俄羅斯對烏克蘭人民所造成的傷害、損失與損害的索賠證據與訊息。中共再次投下反對票。
台灣中經院WTO及RTA 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對希望之聲表示,「它不像安理會所通過的決議對整體的會員是具有拘束力的」,「我們覺得政治性的宣言程度比較高,執行力必須要看接下來這些西方國家要如何把它轉換成行動」。
顏慧欣指出,西方國家已成立了一個聯合經濟制裁小組,目前至少凍結了3300億美元以上的俄羅斯資產。「這些資產當然就會提供了未來可以去賠償給烏克蘭的金援的一個支柱,這是一個可能性」。
牛津大學國際法博士候選人宋承恩表示,這種凍結的資產不能直接做處理,「必須要有一個合法的依據,這就是安理會決議重要的地方,因為安理會決議是拘束世界上任何國家」。
宋承恩指出,由於俄羅斯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有否決權,導致不可能通過相關決議,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迫使俄羅斯做出賠償,「聯合國安理會不一定是唯一的權力來源。他有可能透過各國的法院去請求賠償,說不定各國法院會行使管轄權,所以要看未來的發展。現在至少在聯合國機制有嘗試去開始這件事情。」
顏慧欣補充說,由於聯大決議沒有約束力,被執行的國家有可能提出反控,「這時候可能就會透過國際法院或國際的仲裁機構來處理他們彼此之間的爭議。我們通常知道國際法院的訴訟都是曠日廢時。所以我們才會提到說,如果被執行的這個國家,譬如說今天俄羅斯,他願意主動配合這個賠償的決議,那執行起來才會比較順暢。」
兩位專家都提到,被執行國主動配合是有前例的,如伊拉克侵入科威特之後,伊拉克為了避免遭到制裁,無法出售石油,接受了戰爭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