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德國國內 “汲取俄羅斯教訓、減少對華依賴” 的聲音不絕於耳,但這一呼聲被本月初聯邦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訪華的熱議而驅散。然而德國《明鏡》(Der Spiegel)周刊日前曝光了一份德國外交部起草的一份 “新對華戰略草案”,計畫針對與中國有深度聯繫的公司出台更嚴格的規定,引發了外界的極大關注。北京當局對此表示憤怒,柏林外交部發言人則拒絕對此置評。
據德國之聲報道,11月16日,德國《明鏡》周刊獨家曝光了這份由聯邦外交部起草的 “新對華戰略草案”,計畫針對與中國有深度聯繫的公司出台更嚴格的規定,責成它們披露更多信息,並可能就地緣政治風險對其進行壓力測試。文件中特別提到了化工和汽車行業。
除涉及經貿投資等內容外,“草案” 還提出,維護人權將在德中未來經濟關係的起決定性作用,並且沒有排除嚴厲制裁的可能性。
“草案” 寫道:”在歐盟框架內,如果不能通過其他方式確保沒有侵犯人權行為的供應鏈,那麼。我們也準備支持停止從發生特別大規模侵犯人權行為的地區進口商品。”
此外,德國外交部還建議與歐盟同步,將北京描述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且 “後兩方面的分量越來越重”。
報道說, 中、德分別是亞洲和歐洲最大經濟體,深厚的貿易關係將兩國聯繫在一起。中國的快速擴張以及對德國汽車和機械的需求在過去20年推動了自身的增長。今年前10個月,德企對華投資大幅增長,幾近翻番。德國大眾、巴斯夫今年都加大了對華投資。據中共海關總署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中德貿易額繼續同比增長,已經達到1.26萬億元人民幣,在中歐貿易額中的比重高達26.9%。
自 2 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受到了密切關注,這導致德國與莫斯科長達 10 年的能源關係結束,並導致許多公司被迫放棄了在俄羅斯業務。
被《明鏡》周刊曝光的 “草案” 說,“我們絕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這是政客和企業的責任。”
據報道,“草案” 是由對中共強硬的貝爾伯克 (Annalena Baerbock) 領導的外交部起草,是聯邦政府正在制定的針對中國的新商業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減少對中國這個亞洲經濟超級大國的依賴。但仍有待其他部委同意。預計明年初將對中國戰略做出最終決定。
這份長達 65 頁的文件概述了一些步驟,其中一些已經被報道過,其中包括計畫收緊出口信貸擔保,以避免出現它不希望的技術轉讓,特別是敏感的軍民兩用技術和可用於監視和鎮壓的技術。
“草案” 寫道:”我們的目標是責成特別受中國影響的公司具體說明、總結與中國有關的發展和具體數字,例如在現有的披露要求基礎上,以單獨通知義務的形式進行。”
“草案” 還寫道,投資擔保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查,要考慮到環境影響、工作和社會標準,避免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此外,投資擔保金額應限制為每個公司在每個國家的上限為30億歐元。
“草案” 曝光之後,中共外交部在回答德新社的詢問時說,將北京列為競爭者和系統對手 “是冷戰思維的遺留”。中共當局也拒絕德方以所謂人權問題和 “謊言和謠言” 來詆毀北京。柏林外交部發言人則拒絕對此置評。
維也納出版的《標準報》(Der Standard)以《歐洲經濟戒除中國》為題,刊發了由奧地利宏觀經濟學家克勞斯·韋爾斯特拉斯(Klaus Weyerstrass)撰寫的客席評論,指出歐洲要想擺脫依賴北京,首先還是要練好內功。
“對單一供貨方高度依賴的後果,歐洲人正在俄羅斯能源問題上痛楚地感受着。歐洲對華依賴則與對俄依賴有着本質不同:俄羅斯幾乎只供應天然氣,中國則還生產許多高科技產品。後者不僅僅對歐洲企業產業有着重要意義,也對能源轉型至關重要。比如在太陽能領域,短短10年間歐洲就陷入了對中國的極度依賴。10年前,德國還是光伏設備的全球領軍者,後來,中國企業卻在北京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擴大了產能。與此同時,德國的太陽能發電補貼削減,導致境內市場崩潰。風能領域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
作者隨後指出,要緩解這樣的單方面高度依賴,歐洲需要讓其供應鏈變得多樣化,與此同時,為本土研發提供資助也有助於產業鏈回歸,此外,舊設備回收循環利用也是既降低對中國產能也降低對中國原材料依賴性的有效手段。
“這些舉措,都需要歐洲層面上的協同一致,需要一套中長期的戰略。如果能夠做到這幾點,歐洲近年來的危機就有望轉化為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