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周四(11月24日)以安全風險為由,告訴其各部門停止在敏感建築上安裝與中國有關的監控攝像頭。11月初,英貿易副大臣訪問臺灣並與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會面後,英國國會外交委員會可望下周訪台。外界分析認為,英國新政府上台後,與台海兩岸的關係可謂冰火兩重天。
綜合媒體報導,英國大臣道登(Oliver Dowden)24日以書面聲明方式告訴國會,審查關於在政府部門安裝視覺監控系統、目前及未來可能的安全風險後,政府作出這一決定,即要求轄下部門禁止在敏感地點安裝由中國公司製造的監控鏡頭。
道登在聲明中表示,經過英國政府審查後,政府各部門被指示停止在敏感地點部署由受中共《國家情報法》管轄的公司生產的攝像機。他說:“由於這些場所的安全考量始終是最重要的,我們正在採取行動,以防止出現任何安全風險。”
在這一消息宣布前,英國國防基礎設施組織(Defence Infrastructure Organisation)的安全服務小組(Security Services Group)稱,在中國的公司必須遵守中共的國家情報法,這項法律要求企業與北京的情報部門合作,因此不應再使用它們。
據公民自由組織 Big Brother Watch 稱,大多數英國公共機構使用中國公司海康威視或大華製造的閉路電視攝像機。
今年7月,67名國會議員和上院議員敦促倫敦禁止銷售和使用這兩家公司生產的監控設備,據稱其中一些設備”協助”侵犯新疆維吾爾族少數民族的人權。
蘇納克被指對中共態度軟化 但無法扭轉英中關係降至冰點
據BBC報導,英國新任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11月1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將北京稱為“威脅”,但立即更正自己的說法,稱它是“挑戰”。
《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分析認為,蘇納克將北京視為“系統性挑戰”,而非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宣稱的“威脅”,此舉凸顯蘇納克對中立場軟化。
而就在蘇納克剛剛表態的第二天(16日),英國首相官邸宣布,原定16日下午在印尼峇里島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蘇納克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中英元首會晤,但基於“行程安排”原因,會晤行程已被取消,這原本是兩國領導人近5年來首度面對面會晤。
在取消雙方元首會晤的同一天,英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下令一家已經完成併購和接管位於威爾士的一家英國半導體晶圓製造廠一年多的中資公司釋出其大部分股權。
位於上海的中資企業聞泰科技(Wingtech)全資擁有的荷蘭安世半導體公司(Nexperia)去年7月以6300萬英鎊的價碼收購了英國最大的半導體企業之一的紐波特晶圓製造廠100%的股權,並已經接手經營該廠超過一年時間。
英國商業大臣格蘭特·夏普斯(Grant Shapps)16日發布命令,“要求安世出售紐波特晶圓製造廠至少86%的股權,以防止潛在的國家安全風險”。
美聯社引述夏普斯的話說,任由安世公司開發紐波特的晶圓廠有可能“破壞英國在這一領域的能力”。
就在英方取消雙方元首會晤的第二天,負責英國內部安全的軍情五處(MI5)處長肯·麥卡勒姆(Ken McCallum)發表演說,將中共與俄羅斯、伊朗並列,視為對英國的三大威脅。麥卡勒姆說,這3國全都會在外國利用脅迫、恫嚇甚至暴力等手段追求自身利益。
他說,中國共產黨使用越來越多的公開或是隱藏的壓力,去脅迫其他國家。
他提到在數個月前與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一同發表的演講,指出中國共產黨對美國構成“最改變遊戲規則的挑戰”。
麥卡勒姆說,他們當時已經指出中共如何利用情報人員、黑客、商人,以至研究人員偷取政府和私人企業的商業資訊,以及組織如何在與全世界接觸時保護自己。
他說,中共會對有潛質的目標作長線打算,利用他們去操控輿論來幫助北京。受到影響的不只是知名的國會議員,更包括在公共事務界出身不久的人,慢慢地為他們建立一份“人情債”。
他說,軍情五處看到中共政府在全世界利用所有手段去監視以至威嚇中國海外社群,行為包括騷擾、襲擊以及強逼中國國民回國。
麥卡勒姆特別提到一位香港示威者在中共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外被襲擊的事件,以及所謂的“中國海外警署”。他說,中共統戰部及其他統戰組織會對挑戰中共認定的“核心利益”的人施壓,不論他們是追求香港民主或新疆人權。
政要訪台 蘇納克稱不排除武器軍援臺灣
就在蘇納克在受訪中稱中共為挑戰的同時,在被問及會否向臺灣運送武器時,他說英國已準備好隨時支援臺灣。
他說:“我們正在研究所有這些政策,作為我們更新綜合評估的一部分工作。顯然,我們對臺灣的政策是不應該有任何單方面改變地位,應該有一個和平解決方法。我們隨時準備支持臺灣,就像我們反對中國的侵略一樣。”
在蘇納克表態之前,英國國際貿易部副部長韓斯(Greg Hands)曾於11月7日訪問臺灣,與臺灣經濟部官員共同主持台英經貿對話,並與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會面。
蔡英文在會面時說:“這幾年來,臺灣和英國在科技、能源、經貿以及智慧城市等領域都不斷深化合作關係。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挑戰,臺灣在半導體尖端製造具有優勢,”“我們願意在半導體供應鏈重整上,協助全球進行最佳配置,也期待臺灣與英國等民主盟友,透過前瞻技術合作、相互投資以及金融支持等方法,共同建立更具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在英台政府間的表態後,中央社援引英國方面的消息稱,英國國會外委會下周將訪台,英國國會外委會的上次訪台要追溯到2006年。
據中央社報導,10月12日新當選的英國國會外委會新任主席克恩斯是極少數致力推動跳脫英中關係框架,探索、推進台英關係的英國議員之一。儘管被視為“對中鷹派”並以此自豪,她主張“挺台不該僅是為了抗中”,台英關係本身就是值得專注討論的課題。
克恩斯並率先倡議透過引進更多來自台灣的華語教學資源,降低英國對“孔子學院”等受北京控制機構的依賴。在8月的專訪中,她告訴中央社,十分期待能在訪台期間探討英國與台灣簽訂貿易協議的可能性,並借鏡台灣如何應對發自北京,且手段涵蓋經貿、資訊、網路等領域的混合戰。
9月競選外委會主席時,克恩斯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若成功當選,她將持續與台灣討論台英雙方共同的優先事項,台灣是英國“向印太傾斜”政策的關鍵民主夥伴。
歐洲時事分析人士常明對本台表示,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世界民主與專制威權兩大陣營的對立日益明確,中共的戰狼外交與臺灣蔡英文政府的基於民主理念的價值觀外交,造成了英國在對待台海兩岸的關係上表現出冰火兩重天的迥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