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鮑威爾·弗里思(William Powell Frith,1819年1月19日-1909年12月9日)是英國19-20世紀初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主要從事維多利亞時代生活題材和全景敘事作品的創作。他被譽為 “自霍加斯(Hogarth)以來最偉大的英國風俗畫家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他的畫作,去了解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的生活吧。
弗里思生於北約克郡Aldfield,父親在哈羅門(Harrogate)經營酒店。1835年,16歲的他在父親的鼓勵下,到倫敦入讀位於夏洛特街(Charlotte Street)的薩斯學院(Sass’s Academy),接受正式的美術教育。18歲時他又入讀皇家美術學院學校(Royal Academy Schools)。弗里思的早年創作多以文學作品為題材,如莫里埃和莎士比亞的作品,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對他的藝術十分賞識,這對他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弗里思以肖像畫家的身份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1838年,他的作品第一次在英國學院(British Institution)展出。
1853年,他獲選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在入會時,他提交了自己的作品《Sleeping Model》。
他是美術團體The Clique的成員。著名風俗畫畫家大衛·威爾基爵士(Sir David Wilkie)對他的影響十分深遠。在受到威爾基和狄更斯的影響後,他創作了一系列作品,描繪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在各個場合聚會交流的情形。
弗里思的藝術得以成功,在於他描繪了英國”盡情歡樂的百年時代”。他對這個時代的中產階級的愉悅生活進行過認真的觀察和記錄,諸如海邊假日、賽馬旅遊等,描繪了英國各階層的人物形象。
《Ramsgate Sands (Life at the Seaside)》畫的是海邊的遊客和戲水者。
而《The Derby Day》則是按照羅伯特·豪利特(Robert Howlett)拍攝的相片創作的,呈現的是各地男女到葉森馬場觀看賽馬的情景。作品非常受歡迎,以致於皇家美術學院在展出它時,要用欄杆圍起來保護。
1865年他獲選為記錄威爾士親王大婚的畫家。
他在1858年創作的《The Crossing Sweeper》,描繪了富人和窮人在倫敦街頭的相遇,開闢了新的天地。
在《火車站》這幅畫中,描繪了英國社會幾乎所有的中下層人物,在這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有太太、小姐、紳士、學者、警察、小偷等等。場面大,人物多,是前所未有的大場面風俗畫作。
畫作中的人物組織有序,按自然關係組合成若干有情節的場景: 剛下火車的人受到了親人的歡迎、乞丐伸手向富人討錢、一位母親抱着孩子親吻、當場被抓住的小偷、還有一個身穿紅色軍服的軍官來車站接自己的妻兒,抱住兒子高興地舉過了頭等等,十分生動逼真。這幅畫從另一個角度真實地反映出了英國當時的面貌和精神,極具現實意義。
《包廂》描繪的是劇院包廂里的一位年輕姑娘,她手持望遠鏡,可能是由於劇情或演員使她陷入深深的思緒中。這是一幅肖像性很強的風俗畫,單純的暗色調背景襯托出了前景人物。畫中人物以半身特寫姿式斜坐在椅子上,畫家着力描繪她的面容,尤其是深思的目光,其次是手部特寫。畫家還以精湛的技巧描繪了人物衣着飾物的質量感,是一幅高度寫實之作。
弗里思是堅守傳統的藝術家。在他的兩部自傳和其他著作當中,都對當時的藝術發展表示了反感。他親近宜人的著作,尤其是自傳,十分受大眾歡迎。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