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至今超過9個月,俄軍持續攻擊烏南赫爾松市之際,烏軍表示,俄軍從赫爾松市對岸城鎮撤離部分兵力。烏克蘭表示,部分駐外機構近來收到來自「某個歐洲國家」的「血淋淋包裹」,正試圖解讀背後意涵。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準備好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對話,前提是普京展現停戰意圖;克里姆林宮則回應,無法苟同談判條件。與此同時,德國總理蕭茲再度與普京通話,敦促其停戰談判並撤軍。
英國國防安全智庫披露一份繳獲的俄國內部文件,載明其入侵計劃劇本,但至今一項都沒達成。《經濟學人》揭俄烏戰爭3大啟示,並點到台海問題。歐盟將設定俄油價格上限,但有分析認為恐成一場秀,實際制裁效果有待觀察。
俄軍部分撤離赫爾松市對岸城鎮 烏控俄巡弋飛彈裝啞彈 消耗基輔防空
路透社報導,在俄羅斯火箭彈持續落在烏克蘭南部赫爾松市(Kherson)的社區之際,烏克蘭軍方12月1日表示,俄軍已從隔著第聶伯河(Dnipro River)與赫爾松市相望的一些城鎮,撤出部分兵力。
報導說,上述聲明提供的細節有限,且未提及有烏軍橫渡第聶伯河。自俄軍在侵烏9個月後放棄赫爾松市以來,烏南前線現在由第聶伯河構成。
俄羅斯已要求平民撤出距離第聶伯河15公里以內的城鎮,並把民政當局撤離河岸邊的新卡科夫卡市(Nova Kakhovka)。
烏克蘭軍方表示:「據觀察,(赫爾松市對岸城鎮)奧列什基(Oleshky)聚落的俄軍與軍事裝備數量減少。」烏國軍方還說,俄軍撤出赫爾松州若干聚落,且「分散於森林地帶」。
路透社無法獨立證實上述消息。
此外,烏克蘭軍方1日表示,在烏國西部發現由俄羅斯發射、可攜帶核彈的飛彈碎片,不過上面裝載的彈頭卻是啞彈,顯然是要分散烏克蘭的防空力量。
烏克蘭武裝部隊研究單位代表丹尼柳克(Mykola Danyliuk)在簡報會上說,10月31日落在西部利維夫州(Lviv)和赫梅利尼茨基州(Khmelnytskyi)的飛彈碎片,已被確認是Kh-55巡弋飛彈的一部分;俄羅斯在10月31日前,不曾在烏克蘭使用過Kh-55。
路透社報導,Kh-55是蘇聯於1970年代所設計,用於戰略目標上,主要是為了攜帶核彈頭,並從轟炸機上發射。
丹尼柳克說,針對這些碎片的檢測結果並未顯示出異常的輻射程度,但由於飛彈的動能和燃料,它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險。他說:「Kh-55飛彈撞擊了一棟住宅,就可證明它的危險性。」
俄羅斯國防部未立即回覆路透社的置評要求。
烏克蘭稱陣亡官兵1萬多 俄烏再度換俘
路透社報導,烏克蘭總統府顧問波多利雅科(Mykhailo Podolyak)1日告訴烏國一家電視網,到目前為止,烏軍在戰爭中約折損官兵1萬至1萬3,000人,但受傷官兵人數遠多於陣亡者。
這應是自8月底以來烏方再次估計戰爭陣亡人數,當時烏軍總司令稱有近9,000名軍事人員喪命。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11月時曾說,俄軍傷亡人數超過10萬,烏軍方面的死傷「也差不多」。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顧問阿列斯托維奇(Oleksiy Arestovych)11月30日在一段錄影採訪裡聲稱,俄羅斯的死亡人數大約是烏克蘭的7倍。
法新社報導,烏克蘭與俄羅斯1日再度交換戰俘,雙方各有50名戰俘回到家園。
澤連斯基隨後發文說:「在今天換俘後,目前已有1,319名英雄返回家園。」他還說:「我們會持續努力直到我方所有的人回來為止。」
俄羅斯國防部1日表示已接到50名戰俘。俄方10月曾在與紅十字會的會議中宣稱關押了約6,000名烏克蘭戰俘。
烏國多個使領館收到「血腥包裹」 「炸彈包裹」無阻西班牙挺烏
路透社報導,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尼古連科(Oleg Nikolenko)12月2日表示,部分駐外代表機構近來收到了裝有動物眼珠子的「血淋淋包裹」,或是含意不善的信件,而這些信件或包裹來自「某個歐洲國家」,工作人員正試圖解讀出背後要表達的意涵,但他沒有點出究竟是哪一個國家。
尼古連科指出,這些包裹事先浸泡過一種有獨特顏色與氣味的液體,後續再被送到烏克蘭在匈牙利、荷蘭、波蘭、克羅埃西亞和意大利的大使館,而烏克蘭在意大利南部大城那不勒斯(Naples)、波蘭第二大城克拉科夫(Kraków)的總領事館,以及捷克布爾諾(Brno)的領事館也收到類似的詭異包裹。
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已下令各駐外機構加強警戒。尼古連科在臉書發文表示,除了這些被血淋淋包裹侵擾的使館之外,其他駐外機構也不平靜,比如駐梵蒂岡大使館大門口有遭破壞痕跡,門口處被人留下人類糞便;駐哈薩克大使館曾一度收到炸彈威脅,所幸似乎是虛驚一場;而駐美國大使館則是收到一封批評烏克蘭的信函。
此外,西班牙境內近日接連收到「郵件炸彈」,自11月30日起,烏克蘭駐西班牙大使館、西班牙國防部、一處空軍基地、一家武器製造商、美國駐西班牙大使館等都收到「郵件炸彈」,而這些單位都與援助烏克蘭相關。
12月1日正訪問烏克蘭的西班牙國防部長羅布雷斯(Margarita Robles)表示,「郵件炸彈」阻擋不了西班牙支持烏克蘭。
拜登稱準備好和普京對話 克宮:不接受其所提談判條件
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2月1日在華府接待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兩人會談後召開聯合記者會,拜登表示目前沒有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聯繫的計畫,但未排除這項可能性。
拜登表示:「我準備好要和普京對話,只要他展露出想要找方法結束戰爭的意圖。但目前他沒有表現出這種跡象。」
自從普京2月揮軍入侵烏克蘭以來,拜登一直拒絕與普京對話,馬克龍與普京的溝通管道則保持暢通。
拜登強調,若是要和普京對話,他一定會諮詢北約組織(NATO)盟友,且絕不會傷害烏克蘭的利益,「我不會自行其是」;馬克龍則說,他會持續和普京溝通來避免局勢升高,並設法達成一些實際成果,例如確保核電廠的安全。
馬克龍在白宮記者會上承諾,不會逼迫基輔政府違反其意願與俄羅斯和談。他說:「我們永遠不會敦促烏克蘭做出他們無法接受的妥協。」
拜登還提到,「要結束戰爭只有一種方式,理智的方式,那就是普京把軍隊撤出烏克蘭。但他顯然沒有要這麼做,他正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拜登與馬克龍會談後發布共同聲明表示,兩人都矢言長期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侵略,將致力要俄羅斯「為其正規武裝部隊及代理人在烏克蘭犯下且被廣泛記錄的暴行和戰爭罪行」負責。
對此,法新社報導,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2日回應,普京對談判持開放態度,但無法苟同拜登提出的談判條件。
佩斯科夫說:「拜登總統實際上說了什麼?他說協商只有在普京總統離開烏克蘭之後才有可能。」
佩斯科夫接著表示,俄羅斯政府當然不會接受這些條件,並且「特殊軍事行動仍在持續進行」。
佩斯科夫說,普京也準備好透過會談來保證俄羅斯的利益受到尊重,但華府的立場可能會使會談複雜化,因為「美國並不承認新領土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份。」
再與普京通話 德總理蕭茲促俄停戰談判、撤軍
法新社報導,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2日與普京進行了通話,蕭茲的發言人海貝施翠(Steffen Hebestreit)表示,兩位領導人討論了全球糧食安全議題,蕭茲也敦促普京撤軍,盡快用外交手段來為戰事畫下句點。
海貝施翠指出,在長達1小時的通話中,蕭茲特意譴責了俄軍對烏克蘭民間基礎建設的襲擊,並強調德國決心援助烏克蘭,確保烏克蘭有能力防衛俄羅斯的侵略。
報導指出,在俄烏戰爭期間德俄領導人都保持著聯繫,上一次通話是在9月,當時蕭茲敦促普京「在停火的基礎上,盡可能以外交途徑解決問題」。
「10天就能控制烏克蘭」 俄入侵計劃劇本一項都沒達成
天空新聞網(Sky News)1日報導,英國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根據一份繳獲的俄羅斯文件指出,俄羅斯原先計劃在10天內控制烏克蘭,並在8月前將其併吞為領土。
RUSI表示,這份文件由普京親自簽署,且由於層級極高,只有少數俄羅斯官員了解計劃的全部規模。俄羅斯軍方則是在入侵烏克蘭前幾天才知道相關計劃,基層的單位是直到數小時前才收到命令。
文件內容指出,俄羅斯原先計劃以大規模飛彈和空襲開始入侵,接著佔領烏克蘭的發電站、機場、供水系統、中央銀行和議會等關鍵設施。文件也詳細說明奪取烏克蘭核電廠可用於掩護俄軍、控制該國的能源系統,並以輻射污染的風險威脅周遭歐洲國家。
文件也指出,俄羅斯特種部隊將進行斬首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計劃,且烏克蘭政府官員會因入侵而「試圖逃跑或被抓獲。」
而文件中也提到,俄軍不會將發電站和鐵路等基礎民生設施作為目標,因為這些是其佔領烏克蘭後的關鍵設施。在佔領後,也將從俄羅斯本土帶來教師和其他官員,開始對烏克蘭人進行「再教育」行動。
然而根據目前戰局來看,俄羅斯不但未達成文件中任何一項計劃,甚至反其道而行,在戰事後期動用大量巡弋飛彈空襲烏克蘭大量民生設施。同時俄軍也在南部戰線逐漸失利,烏克蘭軍方2日表示,俄軍正從赫爾松對岸的城鎮撤出部分兵力。
《經濟學人》揭俄烏戰爭3大啟示 點到台海問題
《經濟學人》雜誌11月30日引用英國國防和安全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分析報告指出,俄羅斯武力入侵烏克蘭一役,為現代戰爭帶來諸多啟示,烏軍實際上如何應對俄軍攻勢,有3大面向值得西方各國深思,包括人員和軍備的分散部署、傳統反擊武力的強化,以及無人機的大量需求。
該報告由RUSI兩名軍事分析師和烏軍將領札布羅德斯基(Mykhaylo Zabrodsky)聯手撰寫,內容對俄烏開戰的前5個月、亦即烏軍仍處於守勢階段的眾多數據和決策過程,有廣泛掌握,文中直指戰場實況遠比普遍的認知-俄國大軍疲於對付靈活應戰的烏軍-還要複雜許多。
首先,開戰之初,在基輔以北的戰區,俄軍每12人對付烏軍1人,並在48小時內對75%的烏軍常備防空基地發動攻勢,同時透過駭客攻擊成功擾亂烏國衛星通訊。
烏軍能夠擋住閃電戰的一大原因,在於早在1週前就分散儲放彈藥,並在開戰前3天加速行動,而戰機和防空系統也在攻擊開始的幾小時內完成轉移,最後僅有10分之1的移動式防空據點慘吞砲火。一旦俄軍攻勢更犀利、精確,結果恐怕就沒這麼幸運。
俄軍軍事情報機構當時花費2天、有時甚至更久的時間,才將目標物的情報傳送給莫斯科的指揮中心,但要是台海開戰,美軍不能奢望中共軍隊犯下同樣的錯誤。
再者,儘管英美提供烏軍的武器,在開戰之初似乎扮演重大角色,但這並非助烏軍反敗為勝的關鍵,就連土耳其的TB2無人機也是在幾天後就難以為繼。
作者之一瓦特林(Jack Watling)近期在節目上指出,在4月以前,西方武器在戰場上的實質效用並不大,「當時擋住基輔以北俄軍攻勢的關鍵,是2個砲兵部隊每天竭盡全力地砲轟。」
報告也提到,冷戰結束後的30年間,歐洲各國的砲彈儲備數量大幅減少57%,在俄烏開戰初期,英、法、意、西、波蘭等國的總量尚且不及烏軍,但烏軍也僅在前6週與俄軍「勢均力敵」,接著就面臨砲彈短缺的窘境。此外,在高強度的戰場上,砲彈消化速度飛快,但除了美國外,幾乎沒有其他西方國家有能力快速產製補貨。
最後,無人機大多用於情蒐、監控和偵察任務,重要性不在話下。據統計,2月至7月間,烏軍有9成無人機遭到摧毀,耗損程度非常高,軍隊需要的無人機數量遠比想像中還多,歐洲國家的無人機大隊不消幾天會全軍覆沒。
報告提到,俄烏戰爭揭示了對付無人機的辦法,除了傳統的掩護作法,更重要的是電子作戰。蘇聯時代以來,俄軍前線作戰經驗不少,在敘利亞廣泛演練電戰,這次更藉此壓制,使烏軍僅3分之1的無人機達成任務,而西方國家欠缺大規模測試電戰能力的實際經驗。
歐盟訂俄油價格上限每桶60美元 制裁效果有待觀察
《華爾街日報》報導,西方想藉為俄油設價格上限發揮歐盟在保險機制與海運產業的「威力」,作為削弱俄國戰爭資金努力的一環,同時兼顧全球原油價格穩定。
歐盟執委會已要求歐盟27個成員國將俄羅斯石油的價格上限訂在每桶60美元,這項俄油價格上限需歐盟全體27個成員簽署,才能如期於5日生效。歐洲官員對歐盟成員在2日完成簽署表示樂觀,但波蘭覺得應把價格再壓低。
一旦歐盟通過實施俄油價格上限,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也會簽署,西方的目標是盼俄油價格上限能搭配上本週末過後,歐洲將開始對海運進口俄國原油實施禁運,讓制裁效果加乘。
根據這項俄油價格上限機制運作,將俄油運往歐洲以外的公司只能讓油品售價在每桶60美元以下,才能獲得歐盟的保險和仲介服務。
不過,有外媒引述研究公司Asoects的分析師沈恩(Amrita Sen)指出,無論價格上限如何設計,俄羅斯都會找到歐盟以外的其它買家,有沒有這個石油價格上限其實意義不大。
沈恩指出,承接俄油的大多數亞洲買家沒有參與歐盟祭出的俄油價格上限,不少非歐盟的石油市場參與者也能為俄羅斯原油提供保險或金融服務,為俄油價格設定上限可能只是歐盟內的一場秀,尤其俄國已放話不為參與設價格上限的國家供油,整個機制最後恐淪G7的內部遊戲。
相關新聞:
最新戰況:烏空襲惡夢恐再上演 俄稱奪巴赫姆特外圍據點 傳中共秘密援俄武器 歐盟要俄買單戰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