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持續近13個月,北京近來似展現「調停」姿態,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3月20日到訪俄羅斯會晤總統普京。烏克蘭方面證實,總統澤連斯基有可能與習近平進行通話。中共聲稱是為了「勸和促談」,歐美領袖則密切觀察。不過,國際刑事法庭3月17日對普京發出逮捕令,外媒揭露中共軍工國企去年已提供俄國突擊步槍,紛紛給習送上「大禮」,警告意味令習訪俄顯得很難堪。
繼波蘭開第一槍後,斯洛伐克也宣布軍援烏克蘭13架米格-29戰機。俄烏戰爭成為一場消耗戰,但疫情擾亂軍火供應鏈,導致最大武器出口國美國的軍火產能受阻,恢復尚需時間。外媒曝光俄國秘密顛覆摩爾多瓦計劃,力阻其轉向西方加入北約。中立國瑞士民眾則轉而較支持向北約靠攏。
習近平3/20訪問俄羅斯 北京聲稱「勸和促談」 歐美密切觀察
中共外交部17日宣布,應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3月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但未提及訪問行程細節。在習近平剛剛鞏固第三任期後,首站出訪即選擇與普京會晤,而這也是俄國對烏克蘭發動全面侵略以來,習近平首度對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習近平此次訪俄,是為了「和平」而去。中方不久前發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集中體現了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中方的主張歸結一句話,即勸和促談。
習近平與普京上一次會面是在去年9月在烏茲別克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高峰會上。
克里姆林宮也發布聲明證實這項消息並表示,習近平訪俄期間,雙方對話將環繞兩國之間的「全面夥伴關係與戰略合作」。
對此,《紐約時報》報導,中俄維持深度戰略關係,因為兩國理念相同,也都是擁有核武的強權國家,皆尋求削弱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優勢地位。由於北京在外交與經濟上支持俄羅斯,令美國與歐洲感到不滿,歐美領袖將密切觀察習近平這趟訪俄行。
習近平與澤連斯基通話洽談中 白宮警告中共促「停火」是助長俄國侵略
《華爾街日報》13日曾引述消息人士稱,結束對莫斯科的訪問之後,習近平可能會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進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的首度通話。
過去一年多來,基輔當局多次提出與習近平對話,但始終未獲得回應。北京近來似乎突然積極展現居中協調俄烏戰爭的意圖,引發各界揣測。
中共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16日已與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通電話。
烏克蘭總統顧問波多利雅科(Mykhailo Podolyak)16日也證實澤連斯基與習近平對話的可能性,但目前仍處於初期協調階段,是否成真言之過早。波多利雅科表示,不僅是習近平,澤連斯基與其他領袖對話皆抱持開放態度,藉此表達若不站在烏克蘭的立場著想,戰爭便無法落幕的主張。
對於習近平訪俄行程,美國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John Kirby)16日在媒體簡報中表示,美國一直鼓勵習近平與澤連斯基對話,以真正了解烏克蘭觀點,而不僅是普京看法。
《紐約時報》分析,習近平尋求打造全球政治家形象,尤其是上週北京斡旋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達成協議恢復外交關係。不過,兩國先前已進行過廣泛對話,並表達願意修補關係。然而,調停俄烏戰爭會是更艱難許多的挑戰,且雙方目前看起來都未準備進行談判來結束戰火。
不只西方不看好,在13日傳出習近平可能與澤連斯基進行對話後,普京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也狠狠打臉了習近平的「勸和善意」。根據俄國官媒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佩斯科夫14日再次表明,俄方贊賞各國嘗試以和平軌道解決烏克蘭衝突的努力,但這暫時是不可能的,俄羅斯「必須實現自己的目標」。
中共一直標榜是俄烏戰爭中立的一方,2月24日戰爭屆滿一週年當天,北京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重申12項既定立場,表示支持盡快恢復直接對話,最終達成全面停火。但中共這項「和平方案」遭到西方領袖普遍批評質疑,稱內容缺乏具體方案,且未能追究莫斯科對其侵略行為的責任。
然而,在外界對北京調停抱持高度懷疑之際,習近平突然要與澤連斯基進行對話,扮演起「和事佬」的意圖為何?時評人士王劍認為,此舉只是為了使習近平的訪俄,看起來更像是為了俄烏戰爭所做的外交斡旋行為。也就是說,此舉是為了掩蓋習訪俄的真正意圖。
王劍說,俄羅斯經過一年的戰爭,武器裝備嚴重短缺,在西方的嚴厲制裁下,俄羅斯已經不可能依靠自己的軍工廠來製造武器,滿足戰爭的需要。習近平訪俄,中共將會支持俄羅斯,與俄羅斯結盟,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普京不會做這麽多的工作,要求習近平儘快訪問俄羅斯。所以美國和西方將會對中共採取超乎想像的制裁,中共將會為習近平的俄羅斯之行「付出慘重的代價」,包括武漢肺炎病毒溯源將是一個核心的反制措施,這對中共來說具有「核彈」的效果。
王劍指出,因此「中共是用斡旋烏克蘭戰爭作為習近平訪問俄羅斯的一個包裝,包裝成為一個外交斡旋,但是俄羅斯完全不同意。」這也說明「在習近平訪問俄羅斯的問題上,中俄雙方有著不同步的戰略利益。」
時值歐美正懷疑中共可能軍援俄國致命武器、踩到西方紅線之際,或許普京要的不只是習近平給予實際軍援,還要北京對國際展現和俄羅斯站在一起的明確立場,儘管北京可能已暗中給予俄羅斯軍援,但中共卻想避免遭遇西方的聯合制裁。
柯比也對北京推動烏克蘭「停火」一事提出警告,說「停火」只會助長俄羅斯侵略。他說,現在停火實際上是對俄羅斯征服的認可,俄羅斯得以利用停火進一步鞏固在烏克蘭陣地、重整部隊、重新裝備,以便在適當時機重新發動攻擊,「這不是我們認為邁向公平與持久和平的一步」。
給習訪俄送「大禮」 國際刑事法庭發普京逮捕令 聯合國證實俄國犯下「範圍廣泛的戰爭罪」
北京宣布習近平訪俄當天,國際刑事法庭對普京發出了逮捕令,這份意外「大禮」,警告意味讓習近平的訪俄行程顯得很難堪。
荷蘭《電訊報》(De Telegraaf)快訊,總部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n The Hague,ICC)法官3月17日對普京發出逮捕令,指控其犯下戰爭罪,認為他必須對這場戰爭中非法將烏克蘭兒童驅逐出境,以及非法將人民自烏克蘭領土轉移到俄羅斯聯邦的行為負責。
法院同時對俄國兒童權利總統專員利沃瓦-貝洛瓦(Maria Alexeyevna Lvova-Belova)發布逮捕令。她和普京同樣被指控犯下戰爭罪,也都在美國和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的制裁名單上。
根據歐盟制裁文件,俄烏戰爭中許多烏克蘭兒童被強迫送到俄國並接受俄國家庭收養,利沃瓦-貝洛瓦是必須為這個違反兒童人權和烏克蘭法律及主權負責的主要官員之一。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說:「俄羅斯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締約國,不承擔其規定的義務,俄羅斯不與這個機構合作,來自國際法院的可能的逮捕『處方』對我們來說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不過,未來普京若出了俄羅斯,仍可能遭到逮捕並送上法庭。
烏克蘭總統顧問波多利雅科表示,隨著這一決定,「世界已經改變」。他在推特上說:「這是以目前形式出現在國際舞台上的俄羅斯的末日開端」。
此外,聯合國成立的烏克蘭問題獨立國際調查委員會,16日於瑞士日內瓦提交首份調查報告指出,調查人員已確定俄羅斯自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以來犯下「範圍廣泛的戰爭罪」,同時調查人員警告可能存在危害人類罪行。
調查委員會(COI)主席摩斯(Erik Mose)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現烏克蘭境內有種族滅絕,接著被追問關於種族滅絕的具體指控,包括強制移送烏國兒童到俄軍控制的地區,摩斯則說:「我們當然知道這些可能性,如果調查委員會的任務期限延長,我方將繼續追查下去。」
不過,調查人員報告結論直指,強制遣送烏克蘭兒童行為違反國際人道法律且構成戰爭罪。
烏克蘭當局稱,截至上月止,有1萬6221名烏克蘭兒童被強制送往俄羅斯,但實際數據可能還更高。面對這項數據,調查人員坦言無法查核這些數字,但目前已有文件可證明俄國官員採取措施,將這些被移送的烏國兒童安置在寄養家庭或相關機構,並賦予他們俄羅斯公民身分。
據悉,經調查人員搜索,在烏克蘭頓內茨克州(Donetsk)、哈爾科夫(Kharkiv)和赫爾松(Kherson)等地區發現有164名年齡介於4歲至18歲未成年人被移送,當局已著手詳查相關事件。
軍援俄國被曝光 中共軍工國企提供突擊步槍 標註民用獵槍
在宣布習近平訪俄的前一天,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於16日披露,中共國營軍工企業去年6月到12月間向俄國公司交付1000支突擊步槍及無人機零件、防彈衣等其他可供軍用的裝備。
POLITICO根據海關數據庫Import Genius提供的資料指出,中國最大國營軍工企業之一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Norinco)去年6月運交CQ-A突擊步槍給俄企Tekhkrim,該俄企與俄國國企與軍方有生意往來。這是一款對美製M16突擊步槍的非授權仿製品,包括菲律賓、南蘇丹、巴拉圭等國的武裝部隊乃至中共的武警都有使用。這批槍枝在海關資料上標註為「民用獵槍」。
海關資料另顯示,俄方企業去年底還收到12批中方交付的無人機零件、超過12噸的中製防彈衣,貨品途經土耳其後轉赴俄國。
報導認為雖然海關資料呈現的數量不足以證明中國大量出售武器給俄國用於侵烏戰事,卻凸顯中方正供應俄企一些此前未報導過的軍民兩用裝備。這是首度確認中方交付步槍與防彈衣給俄企,並顯示儘管有中企承諾暫停在俄、烏的業務以確保產品不淪於戰爭之用,卻持續在供應無人機和零部件。
中國大疆公司(DJI)去年11、12月經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運交無人機零件給一家小型俄國供應商;大疆因供貨給中共官方監控新疆維吾爾族,2021年起已遭美國列入制裁名單。
俄國去年12月進口近80噸、價值約1000萬美元的防彈衣,這批防彈衣是土耳其公司Ariteks所製,直接從土耳其進口;俄國另從中國新興廣州進出口公司引進防彈衣。
海關資料還顯示俄國國營軍工企業羅斯波隆出口公司(Rosoboronexport)自2022年起,從中國、塞爾維亞、緬甸等地進口微晶片、熱像儀、燃氣渦輪發動機等設備。
跟進波蘭 斯洛伐克援烏13架米格-29戰機 俄嗆「都會被摧毀」
西方持續為烏克蘭對抗俄國侵略進行軍援,法新社報導,斯洛伐克總理赫格(Eduard Heger)17日宣布政府無異議批准軍援烏克蘭戰機,「我們將把我們的13架米格-29(MiG-29)戰機交給烏克蘭」,另外還會提供一套「庫班河」(Kub)防空系統。
斯洛伐克去年已停飛該國的米格-29機隊,該機型不再服役,這是繼波蘭之後,第二個北約組織(NATO)國家回應烏克蘭政府請求,支援戰機協助對抗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此前一直希望西方國家能夠提供戰機,並將主要目光投向美國製的F-16現代戰機,米格-29則為蘇聯設計。
赫格在推特發文,「必須信守承諾,當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請求援助更多武器,包括戰鬥機,我說我們會盡全力」,他說軍事援助攸關確保烏國能夠「自衛並且捍衛整個歐洲防範俄羅斯」。
前一天16日,波蘭總統杜達才宣布,將提供烏克蘭12架米格-29,首批4架會在「未來幾天內」交付,開出了西方軍援烏克蘭戰機的第一槍。
運送戰機援烏將成為俄烏戰爭一項關鍵發展,並將提升基輔防禦俄羅斯飛彈和無人機攻擊的能力。在運送更多裝備援烏方面,波蘭持續打頭陣,並說服西方跟進。
烏克蘭空軍發言人伊格納特(Yuriy Ignat)表示,「米格機無法解決任務,我們需要F-16,但米格機確實有助強化我方戰力」,對此烏克蘭向夥伴表達謝意。
不過,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16日表示,波蘭成為首個提供米格-29戰機給烏克蘭的舉動,不會改變美國的立場,即不會提供F-16戰機給烏克蘭的決定。
克里姆林宮17日則回嗆,波蘭和斯洛伐克提供烏國的戰鬥機,「都會被摧毀」,並重申西方提供基輔武器,不會改變俄國的軍事目標。
疫情擾亂供應鏈 美國軍火商產能受阻
俄烏戰爭導致武器需求量大增,美國軍火商訂單激增,但因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和勞力短缺,影響軍火商生產交貨時程。全球最大武器出口國美國的產能受到影響,武器供應鏈恢復尚需時間。
《華爾街日報》報導,全球國防工業股2022年整體漲幅達32%,投資人預期俄烏戰爭會推升武器需求和銷量。
俄烏戰爭為二戰以來歐洲規模最大的戰爭,武器消耗速度驚人,美國政府自戰爭爆發後承諾對烏克蘭安全援助金額累計已超過317億美元。不過實際上,截至今年1月,美國國防承包商自五角大廈獲得的合約僅有100億美元,直至2月、3月才加速取得進展。
此外,美國軍火製造商諸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雷神技術公司(Raytheon Technologies)日前都明確表示即便合約增加,其上游零組件廠商需要時間才能恢復疫情前的供貨能力。
自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陸續對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不過大部分的武器是取自美軍原有庫存。去年8月,美國國防部向雷神技術公司訂購一批「刺針防空飛彈」(Stinger anti-aircraft missile),是該公司18年來自美國政府接獲的首批該類型武器訂單。
美國國防部主管武器採購及後勤支援的次長拉普蘭特(Bill LaPlante)指出,和平時期部分採購彈藥的預算被削減。在訂單日益下滑後,像是砲彈金屬外殼等關鍵零組件就僅剩下一間主要工廠負責生產供應。
2020年疫情爆發後,人力嚴重短缺導致原本就出現警訊的供應鏈問題惡化,承包商開始延遲交貨。
俄烏戰爭爆發,武器需求量大增,彈藥庫存量下滑。雷神公司執行長海斯(Gregory J. Hayes)表示,烏克蘭在去年12月之前已消耗掉整整13年所產製的武器量。
去年5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執行長泰克萊特(Jim Taiclet)表示將把「標槍飛彈」(Javelin missiles)產能從原本的2100枚增加到4000枚,但也預估因為零組件不足可能要花2年時間才能達到此目標。
隨著俄烏戰爭時間拉長,加上中共軍事威脅日益升高,美國和歐盟近期相繼儲備軍火同時加速採購,不過全球最大武器出口國美國的產能,恐受長期國防政策和疫情出現的人力短缺等因素影響,其供應鏈整體恢復尚需時間。
力阻轉向西方加入北約 外媒揭俄國擬秘密顛覆摩爾多瓦計劃
CNN於17日報導披露,俄國企圖破壞摩爾多瓦穩定的短中長期計劃,內容包括於政治和經濟菁英份子中建立親俄勢力、激起社會衝突、形成對北約的消極負面態度,或揚言切斷供應天然氣等,迫使摩爾多瓦重返俄國勢力範圍。
報導說,這份文件先由《瑞典快報》(Expressen)、摩爾多瓦RISE Moldova、中東歐VSquare等媒體組成的聯盟取得並率先公布,內容似乎是由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跨境合作署於2021年擬定。
這份5頁的文件以「俄羅斯聯邦在摩爾多瓦共和國的戰略目標」為標題,目的似為了阻止前蘇聯共和國摩爾多瓦向西方傾斜,例如摩爾多瓦與北約(NATO)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以及申請加入歐盟(EU)。文件屢次提到阻止摩爾多瓦加入北約的重要性。
文件擘畫一項10年秘密戰略,企圖將摩爾多瓦納入俄羅斯勢力範圍,作法包括使摩爾多瓦仰賴俄羅斯天然氣進口並激起社會衝突,以及試圖阻止摩爾多瓦在親俄分離地區「聶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獲得影響力。
聶斯特河沿岸地形狹長,與烏克蘭西南部相鄰。30年前一場戰爭後,這個地區與摩爾多瓦分裂,俄羅斯也持續駐軍,當地擁有歐洲最大的軍火庫之一,存放蘇聯時期的槍枝、彈藥及炸彈。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16日被問到該文件時表示一無所知,「我們不排除這又是一份假文件。俄羅斯將持續對建立睦鄰互利關係抱持開放態度,包括與摩爾多瓦的關係」。
人口260萬的摩爾多瓦近年轉向西方激怒俄羅斯。俄烏戰爭爆發之初,摩爾多瓦官員曾憂心俄軍坦克將跨界而來。烏克蘭分析家庫什(Aleksey Kushch)16日告訴半島電視台,由於直接軍事入侵不是選項,「莫斯科唯一的機會是從內部動搖局勢,透過改選讓親俄政黨上台」。
摩爾多瓦前外交官圖布爾(Alexei Tulbure)也說,莫斯科抬高天然氣價格迫使摩爾多瓦屈服,但現任政府轉而向歐洲購買天然氣。烏克蘭之後,「我們是下一個目標」。他表示,「俄羅斯正在對我們發動一場混合戰」,形式包括能源勒索、宣傳及支持示威行動。
俄烏戰爭逾一年 中立國瑞士轉支持向北約靠攏
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一年後,軍事中立國瑞士首次出現較多數人支持與北約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隸屬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瑞士軍事學院及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發布了一份關於外交、安全和國防政策問題的公眾輿論年度調查顯示,今年1月時,55%的瑞士人支持與北約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比2021年1月的調查結果高出10個百分點。
瑞士國防部透過聲明表示:「這是首次有些微多數人口抱持這樣的意見。」
相關新聞:
傳烏克蘭5月春季反攻 美歐加速軍援 波蘭開第一槍提供戰機 秦剛通話前烏軍罕見公布擊落中國製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