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英國脫歐,倫敦在全球最主要金融中心的爭奪戰上正在失去優勢。據國際權威品牌價值評估機構(G Y brand)日前公布的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總體競爭力榜單中,倫敦與紐約的評分持平。這也是倫敦首次沒有成為該榜單上獨佔鰲頭……倫敦正在失去了其作為全球頂級金融中心的領先地位。
綜合媒體報道,國際權威品牌價值評估機構(G Y brand)上周四(3月30日)公布的今年對全球金融中心表現的評分中,倫敦從2022年59分升至60分,但紐約在今年增加了2分後已與倫敦持平。這表示倫敦不再是絕對的全球金融中心領導者。
最新數據顯示,第12期全球十大金融中心城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洛杉磯、舊金山、北京、東京和巴黎。
通常,一座城市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有四個條件:①優秀的法治水平以保障產權;②暢通迅捷的信息流動以讓資產價格迅速反映所有已知信息;③資本的自由流動;④發達的金融基礎設施——包括股票、債券、外匯和衍生品等各類交易所,大量投行和跨國公司總部,以及各類法律和金融人才。
顯然,從各個方面來衡量,倫敦都是當之無愧的國際金融中心。
專家指出:目前,全球十大頂級國際金融中心的格局趨於穩定,世界三大頂級金融中心重新回到 “紐倫港” 的格局。紐約蟬聯全球最大金融中心城市,倫敦穩居次席,前兩名建立了較大的優勢。香港保住了亞洲第一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不過從第三到第十名的差距微乎其微,某一指標的得分變化都會引起排名的波動。由此可見,全球頂級金融中心之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倫敦金融城表示,英國繼續保持着其長期以來的優勢,是全球最大的國際債券發行中心、商業保險中心和外匯交易中心,並且是世界第二大資產管理中心。但在倫敦上市的國際企業數量有所下降。
事實上,近年來就不斷有英國金融服務業高管警告稱,英國可能在脫歐以後失去其作為頂級金融中心的地位,脫歐已迫使一些公司將業務轉移到歐洲大陸或美國。最近幾個月,總部位於劍橋的安謀 (Arm) 和全球最大建築材料集團CRH等公司都表示,將尋求在紐約上市。
不少打算進行IPO的企業指出,鑒於美股估值前景更高、商業文化限制更少,紐約似乎是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企業上市和發展地。
倫敦金融城公司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債務發行、商業(再)保險和外匯交易中心,以及第二大資產管理中心,英國將繼續發揚其長期以來的優勢。但其同時也指出,在倫敦上市的跨國公司數量正在下降,已很少有跨國公司願意選擇在倫敦上市。
相比之下,由於科技投資、交易撮合和可持續融資發行水平的提高,紐約的得分增長更快。
脫歐後,英國與歐盟在金融方面出現大規模切割。2021年,英國在上市規則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希望以此吸引科技企業到來,讓倫敦繼續保持其全球金融競爭力。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主席尼基·拉提 (Nikhil Rathi)表示,將公布進一步改革上市制度的計畫。“我們可以看到,讓有經驗的投資者靈活地形成自己的判斷,根據發行方所披露的信息做出投資決定是有價值的。”
他還表示,FCA將不再要求企業擁有三年財務記錄作為上市條件。此前,這個規定對初創企業來說是個挑戰。
英國商業智庫Z/Yen發起的另一項調查顯示,紐約在2018年就超越倫敦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而隨着金融業競爭力日益喪失,英國官員們近期也緊忙試圖制定一系列潛在的金融服務業改革,包括簡化上市規則,以及試圖放鬆對銀行和保險等關鍵行業的監管,旨在提高倫敦的競爭力。FCA上周三(3月29日)已提出了一份擬議的改革計畫。
倫敦金融城主管部門的政策主席克里斯·海沃德(Chris Hayward)表示,倫敦的競爭優勢面臨風險,亟需制定一項刺激金融業和專業金融服務部門增長的長期計畫。
“英國仍然是最開放和全球化的金融中心之一,比美國、法國或日本更容易進入國際市場。但我們的競爭優勢正面臨風險,” 海沃德指出。
據報道,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於2017年9月首次發布,此後分別在每年的3月和9月更新一次,其研究成果已成為衡量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格局的 “風向標” 之一。
本期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主要基於國際權威品牌價值評估機構(GYbrand)金融中心城市評價模型(G-IFCI),圍繞基礎設施、金融體系、商業環境、人力資本、服務水平、發展潛力、國際聲譽、可持續性等指標進行評價分析。
從區域分布來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格局與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具有高度相關性。入選本期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排名100強榜單的城市中,歐洲有40個,亞洲有32個,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區有17個,南美洲4個、非洲4個、大洋洲3個。
在此之前,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已經連續五期呈現下跌趨勢,本期整體指數則有所回暖。漲幅雖小,這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首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