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當華盛頓和北京同意暫停徵收90天關稅的消息傳出後,深圳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的集裝箱迅速堆積如山,該碼頭處理了超過四分之一的運往美國的貨物。
美國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關稅從125%降至10%。一天之內,一排排出境的集裝箱擠滿了中國各大碼頭,船公司對夏季前幾周的航次報出了旺季附加費,太平洋航線的即期運價開始飆升。
關稅減免將於8月11日到期。如果談判人員屆時未能達成更廣泛的協議,高達54%的關稅可能會恢復。
分析人士表示,為期90天的休戰協議只是提供了短暫的希望。它鎖定了一套新的策略,包括緊急運輸、浮動關稅合同以及多國生產對沖,這些策略將持續到休戰期結束後。這非但不能扭轉這一趨勢,反而加劇了始於川普第一任期、並在本任期加速的供應鏈外流。
據貨運科技公司 Vizion 稱,截至 5 月 14 日(停火生效日)的七天內,從中國到美國的每周平均預訂量激增了277%。
德魯里指數顯示,5 月 15 日上海至洛杉磯航線的現貨運價周環比上漲16%,至每 40 英尺集裝箱 3,136 美元,而上海至紐約航線的現貨運價上漲 19%,至每 40 英尺集裝箱 4,350 美元。
“運載這麼多貨物的船隻不夠用。準備好迎接價格飆升吧,”航運公司 Flexport 首席執行官 Ryan Petersen在 5 月 16 日社交媒體平台 X 上發帖稱。此前,該公司記錄到中美航線預訂量環比激增 275%。
美國經濟學家戴維·J·黃(Davy J. Wong)告訴表示,“90天的暫緩期只是重置了時間。我們已經從‘達成協議或不達成協議’的局面轉向了長期對抗。高關稅可能仍是底線,而豁免則成為談判的籌碼。”
他補充道,每當中國產業政策發生變化、人民幣貶值或美國通脹加劇時,華盛頓就可以隨意提高或降低關稅,將其作為槓桿。
臺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教授孫國祥表示,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短期內似乎不太可能”持久緩和。他說,每一次停頓和反彈周期都會促使更多工廠遷往海外,並推動留下的利潤率更高的工廠實現自動化——汽車零部件生產線已經用機器人焊接臂取代了工人,家電製造商則推出了智能裝配單元。
港口堵塞,合同被重寫
港口緊縮已經波及到航運公司的運營。
由於鹽田港泊位已被預訂一空,德國航運公司赫伯羅特向路透社表示,該公司將優先考慮長期合同客戶,因為目前需求量遠遠超過運力。託運人已經在支付通常在夏季才會收取的旺季附加費。
孫先生表示,中國工廠首先清理積壓庫存、高利潤商品和節日商品,並優先清理美國主要零售商的長期訂單。
黃先生稱此策略為“提前發貨,在美國西海岸囤貨”——這與美國進口商囤積庫存的慣常模式截然相反。這一次,中國出口商甚至把未售出的貨物運過太平洋,以搶佔先機。
黃先生表示,如果8月份關稅恢復,那麼仍在運輸途中的貨物可能會被轉運至墨西哥或東南亞進行重新包裝,傾銷至中國國內市場,拆成零件,或者在利潤消失的情況下被註銷。他補充道,買家和賣家正在以同樣快的速度重新起草交易。他說,現在的合約都包含浮動關稅條款、較短的付款期限、政治風險保險以及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合約,這些貨幣合約可以緩衝新關稅消息可能引發的人民幣下跌。
孫先生看到了更多的貨到付款計畫,以及關稅變化時的明確成本分攤公式,以及更嚴格的終止條款:“這些手段現在對於中型和大型出口商來說都是常規做法。”
保險市場也做出了相應的反應:根據供應鏈金融平台 FreightAmigo 的數據,自紅海襲擊事件以來,戰爭和政治風險保費一直在上漲,隨着夏季的臨近,現在每周都會調整,有時甚至每天調整。
工廠遷移
太平洋彼岸的生產商簡要介紹了為期 90 天的休戰如何加速這一舊趨勢。
Limoss 是一家總部位於中國製造業中心東莞的德國遠程控制系統製造商,該公司正尋求擴大在馬來西亞的業務以獲取美國訂單,因為“祈禱好運並不是一個策略”,總經理克里斯蒂安·加斯納 (Christian Gassner)告訴路透社。
這種計算在整個價值鏈中都得到了體現。
日本重型機械製造商小松表示,如果關稅反彈,該公司可能會將銷往美國的設備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泰國,而沃爾沃汽車首席執行官吉姆·羅文表示,如果汽車關稅飆升,該汽車製造商準備將更多生產轉移到其南卡羅來納州的工廠。
這一轉變已持續多年:到 2024 年,越南將生產耐克一半的鞋類、近三分之一的服裝、40%的 Lululemon 產品和 39%的阿迪達斯鞋類——這證明了川普第一任期內的關稅如何推動全球供應鏈的發展。
一位姓陳的中國資深紙製品製造商告訴西雅圖中文電台,自2023年他在越南開設工廠以來,美國的訂單激增,現在越南生產的紙製品所繳納的關稅遠低於中國生產的紙製品。
越南本身也曾短暫受到美國 46% 的互惠關稅,但自 4 月 9 日起,該關稅已暫停徵收,基準稅率為 10%。
美國零售商也在進行調整。塔吉特正將更多自有品牌採購從中國轉向中美洲,而好市多則利用其“尋寶”模式——不斷輪換產品供應——來替換低關稅商品。
自動化、“中國+1”浪潮
孫先生將 2024 年至 2026 年視為“中國 +1”遷移的關鍵窗口,即在中國站穩腳跟的同時在其他地方增加至少一個生產基地以對衝風險。
電子、服裝、玩具和家電製造商正引領向越南、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的浪潮。他表示,高科技公司正在將新投資分散到中國和其他地區。
北京的應對措施是快速實現自動化。
如果機器人和智能控制能夠大幅降低單位成本,那麼即使面臨關稅,少數高利潤生產線或許還能繼續生存——但孫先生承認,一旦美國關稅達到40%到50%,大多數工廠就無法維持運營。無論如何,代價都是國內就業崗位減
儘管如此,這項努力仍是官方政策。根據“中國製造2025”藍圖,北京希望到2025年,國內機器人和控制系統製造商能夠佔據國內市場70%的份額。
孫先生預計自動化將首先在利潤率較高的領域普及,例如汽車零部件加工、大型家電裝配以及工業 PC 和其他嵌入式控制器的生產。
黃先生認為,隨着高價值行業傾向於自動化、數字孿生和本地履行網絡以保持靈活性,第二波中國+1浪潮將在 2025 年底達到頂峰。
美國面臨瓶頸,中國面臨風險
黃先生表示,這場爭奪戰帶來的風險不僅僅在於運費。他說,中國仍然在特種化學品、活性藥物成分、精密機床零件和稀土磁鐵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即使是短暫的延誤也可能導致美國工廠停工數月。
孫先生表示,與此同時,維持這種貿易運轉的資本也同樣容易受到衝擊。孫先生補充道,大部分搶購潮都由銀行融資。短期貸款用於庫存融資,如果需求下降,未售出的庫存就會成為中小型出口商的“流動性黑洞”。
標普全球報告稱,中國銀行已收緊對小微企業的信貸,加強風險管控,並提高了損失撥備。但該機構警告稱,這些策略可能“已達到極限”。
黃先生擔心,專門從事貿易融資的中國區域性銀行將出現一波不良貸款潮。標普全球預計, 2025年至2027年間,中國中小微企業的不良貸款率將攀升至10%。
相反,如果8月份關稅上漲,黃預計最早9月份廣東、江蘇等出口密集型中國城市就會出現“局部行業裁員”。
他補充說,缺乏品牌和國內轉換渠道的工廠將首先開始裁員。玩具、服裝和小家電等勞動密集型工廠已經開始減少班次。
關注出口
黃先生表示,對於遠洋運輸公司來說,計算方法很簡單:如果8月份之後需求崩潰,那麼儘管燃料價格低廉,船隻仍將留在港口。
孫先生指出,新合同將對違反最低載重量承諾的託運人進行處罰,但如果運量不穩定,即使是處罰也可能無法維持船舶的運行。
川普政府警告稱,除非北京做出更多讓步,否則將再次加征關稅。
目前,船舶正在與日程表賽跑。
黃說:“暫停和反彈的周期可能會持續下去。”
孫先生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每一次休戰都會引發航運熱潮、運費飆升以及新一輪的對沖。
黃先生補充道,兩岸企業的行為都表明,可預測的低關稅時代已經結束了。
他們正在增加庫存、重新簽訂合同、切斷供應鏈,這並不是為了應對一次性危機,而是為了未來的貿易和平只持續 90 天。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