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再度升溫,美國政府周四宣布進一步加強對中共關鍵技術的出口限制。美國及西方盟友對中共的技術圍堵,已經讓中共高階芯片研發受挫。有學者指出,中共長期犯下戰略性錯誤,讓原本可以用來充實消費者口袋的預算,都化成了基建和地方債,使經濟不能軟着陸。經濟要想軟着陸,前提正是美中關係回穩。如若不然,習近平「新質生產力」等「雄心壯志」將難以為繼。
美國加強對中國實施量子計算和芯片相關出口限制
拜登政府9月5日宣布,基於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考慮,將進一步加強對量子計算和半導體製造設備等關鍵技術的出口限制,以防止中共等對手獲取這些技術。
彭博社9月6日報導,拜登政府計劃對包括量子計算和半導體產品在內的關鍵技術實施出口限制。這些規定的目標是量子計算機和組件、先進芯片製造工具、尖端半導體技術、與金屬和金屬合金相關的各種組件和軟件。它們涵蓋了全球所有的出口,但也包括對實施類似措施國家的豁免。
半導體等先進技術一直是美中科技戰的焦點,兩國為芯片製造技術和材料而展開爭奪,而美國此舉,則是針對中共等對手國家。
美國商務部周四(9月5日)表示,該部正在全球範圍內對量子計算機和製造先進半導體設備所需的機器等特定類型的產品實施出口限制,但是對日本等採取類似措施的國家例外。
商務部在一份聲明中說:「隨着具有軍事應用的關鍵技術不斷湧現和發展,對其動向進行監管的必要性也日益增加,以確保這些物項不被用於違反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的目的。」
多年來,華盛頓一直在打擊中共和其他對手獲取人工智能所需尖端技術的能力,擔心先進的芯片和零部件可能會給北京帶來軍事優勢。鑒於美國在一系列學術領域和研究夥伴關係中處於領導地位,更寬鬆的許可證審批承諾,為各國加入美國陣營提供了動力。
美國商務部負責工業和安全局的副部長埃斯特維茲(Alan Estevez)說:「協同我們對量子和其他先進技術的控制,將使我們的對手更加難以通過威脅我們集體安全的方式來開發和部署這些技術。」
美國商務部補充說,幾個理念相同的國家已宣布或實施了與量子計算和先進半導體製造相關的新的國家出口管制,預計很快還會有更多國家跟進。
周四的行動開啟了為期60天的公眾評論期,之後官方將發布最終規定。
近年來,華盛頓推出對中國出口先進芯片的限制,其中包括用於人工智能開發的芯片。
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發布行政命令,旨在限制美國在量子計算等敏感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投資。
荷蘭和日本此前已加入美國行列,對先進芯片製造設備實施某些出口限制,旨在阻止中共獲取可用於尖端武器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敏感生產要素。
中共的致命短板
美國聯合西方盟友對中共的技術圍堵,確實讓中共高階芯片研發受挫。
《日經亞洲》9月2日報導,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斥資250億美元搶購芯片製造設備,總投資額超越美國、臺灣跟韓國的總和,預估全年的投資總額將達500億美元。
SEMI產業研究資深總監曾瑞榆表示,中國廠商不斷採購成熟製程的芯片製造設備,目的是為未來可能的出口管制措施作準備。
《美國之音》9月7日報導,今年5月註冊成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大基金三期)註冊資本達3440億元人民幣,投資遠高於前兩期,足見中共對「大造芯」運動的熱衷。
不過,中共在芯片行業存在致命弱點,臺灣經濟研究院產經數據庫總監劉佩真認為,中共雖砸重金造芯,但相關人才和核心零部件等關鍵生產要素短缺是其短版。
據劉佩真分析,中共上半年對芯片製造設備大採購,可能預感到美國總統大選前,白宮勢必祭出更多抗中禁令,所以提前因應。
受現有的禁令限制,中國能購買設備仍以成熟製程居多,將來這些設備的產能一旦釋放傳來,恐導致中國成熟製程芯片的產能過剩,這些過剩產能只能尋求出口,在遭遇西方國家關稅壁壘或供應鏈去中化障礙之際,反過來又會加劇中國芯片市場的內卷和惡性競爭。
中國經濟軟著陸的前提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許楨認為,中國經濟最大的戰略劣勢,並非缺芯片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實力,而是自2015年後,北京持續犯下相同的戰略性錯誤:在經濟發展趨緩時,不斷加快房產、高鐵和芯片等基礎建設,結果在高槓桿操作下,中共地方債急遽惡化。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房市危機、消費不振到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原因就是中共政府把原可用來充實消費者口袋的預算,都化成了基建。當中共把所有經濟發展的能量,都變成了這種很難變現、缺乏靈活性的資產配置之後,一旦出現流動性危機,即使再多的芯片,也解決不了現金流問題。
許楨指出,中國經濟要想在短期內軟着陸,前提是美中關係要回穩。而今中美關係緊繃,中共即便高喊要在芯片等高科技領域實現所謂「新質生產力」,但礙於內需市場無法建立,對北美跟西歐的出口受阻,其「雄心大志」也將難以為繼。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