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北京當局為報復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徵收反補貼關稅而對歐盟乳製品展開的調查,歐洲聯盟周一(23日)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爭訟。布魯塞爾方面強調,來自中方的威脅 “並非基於充分的證據”。這是歐盟首次在一項調查開始時便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到中共針對歐盟的貿易措施有了結果以後,也是歐中貿易角力出現的最新進展,同時也標誌着雙方貿易緊張的進一步升級。
綜合媒體報道,歐盟執行委員會9月23日表示,面對中共啟動針對歐盟進口奶製品的反補貼調查,已經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挑戰。並稱,這一舉動是歐盟解決糾紛程序的第一步。
世貿的挑戰程序以各方必須先進入一個60天強制性相互協商階段開始。歐盟委員會表示,如果協商沒有產生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它將要求世貿組織成立一個裁決小組。世貿組織的裁決小組通常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達成結果。
執委會透過新聞稿指出,因中共在短時間內基於可疑的指控及不充分的證據而展開貿易防禦措施,這個新興模式促使歐盟採取前述行動,以捍衛歐盟乳製品產業的利益,反制濫用貿易規則的行為。
執委會強調從一開始便與歐盟出口商及成員國密切追蹤中國的調查案,並決心充分利用所有可行的法律手段,保護歐盟產業免受貿易防禦工具遭濫用之害。
作為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負責制定有27個成員國的歐盟的貿易政策。
報道說,今年8月21日,中共商務部宣布對從歐盟進口的乳製品展開反補貼調查,該調查針對歐盟27個成員國在 “共同農業政策”下提供的補貼,同時也針對愛爾蘭、奧地利、比利時、意大利、克羅地亞、芬蘭、羅馬尼亞和捷克共和國的國家補貼計畫;該調查涵蓋從新鮮乳酪和凝乳到藍紋乳酪的一系列產品,包括一些牛奶和奶油。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歐盟去年向中國出口了16.8億歐元 (約18.7億美元) 的乳製品。
除了歐盟奶製品,中共此前也對酒類、豬肉等其他歐盟貨物出台了反制措施,並向世貿組織提起上訴。
而此前一天,歐盟剛剛宣布計畫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為期五年、最高達36%的進口關稅。北京此舉無疑被視為是對歐盟的報復性措施。
中共海關數據顯示,法國受到的影響最大。去年法國對中國出口了價值2.11億美元的乳製品,法國也是中國進口白蘭地的最大來源國,佔比達99%。
意大利、丹麥、荷蘭和西班牙的乳製品農場主也可能受到衝擊,他們去年向中國出售的乳製品價值分別約為6500萬美元、5500萬美元、5200萬美元和4900萬美元。
在豬肉方面,西班牙、荷蘭、丹麥、法國是歐盟去年對中國排名前四的豬肉出口國。其中西班牙就佔了四分之一,排在第二和第三的荷蘭和丹麥2023年分別向中國出口了價值6.2億和6億美元的豬肉產品。
德國方面則一直擔心北京可能出台進一步反制措施影響擁有大量在華業務的德國車企。大眾、寶馬等企業的全球銷量三成以上均位於中國市場。
對此,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 (Olof Gil) 在記者會上表示,“歐盟委員會將堅定地捍衛我們的乳製品行業和我們的 ‘共同農業政策’ (CAP) 的利益”,並承諾 “採取一切必要行動,確保這項調查完全符合所有相關的世界貿易組織規則”。
關於 “共同農業政策” 和各國體系,吉爾表示,“歐盟委員會有信心,這些補貼計畫符合國際規則,不會對中國乳製品行業造成傷害。”
他表示,歐盟委員會將與歐盟乳製品行業和成員國密切協調,密切關注調查程序。
據報道,歐中之間的這場貿易爭端源於歐盟執委會去年10月正式立案調查中共政府對電池電動車(BEVs)不當補貼案,8月20日提出調查最終決定草稿,建議歐盟27國同意課徵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ies)。歐盟希望保護其汽車產業,該產業是歐洲工業皇冠上的一顆明珠,為約1400萬人提供就業。
當時,包括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內的12個成員國支持歐盟的關稅措施,四個成員國反對,德國、芬蘭和瑞典等11個成員國投下棄權票。
執委會依歐盟規定需在10月30日前經歐盟27國投票、正式決定是否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稅。一旦通過,現行臨時措施將轉為最終關稅,有效期5年。
上周,中共商務部長王文濤在訪問歐盟各國時表示,中方將努力 “堅持把磋商進行到最後一刻”,並就歐盟方面回絕中企提出的 “價格保證” 妥協方案表示失望。歐盟貿易委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 (Valdis Dombrovskis) 則表示,他和王文濤就此話題進行了 “富有建設性的會談”。
歐盟發言人奧洛夫·吉爾表示,東布羅夫斯基斯告訴王文濤,這些調查 “毫無根據,基於可疑的指控,並缺乏足夠的證據”。
吉爾在一份聲明中補充道:“(東布羅夫斯基斯) 因此呼籲終止這些調查,並告知中方,歐盟將竭盡全力捍衛其產業的利益。”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