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北京當局近期對歐洲國家進行了軟硬兼施的策略,歐盟在10月4日還是投票通過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歐美媒體對此紛紛發表評論,《新蘇黎世報》指出:中共一向對歐洲慣用的“分而治之”策略已不再奏效,歐盟“已經確定了自己面對北京的立場”。
法國第一大全國性日報《世界報》寫道:近幾個月來,歐盟在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問題上存在分歧,不過歐盟最終還是堅守住了陣地,這對北京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挫折。
《世界報》指出,為了讓某些歐盟成員國站起來反對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北京不僅承諾在它們的領土上開設工廠,還威脅要報復,但是,北京當局的這些外交活動還是失敗了。
據報導,中共商務部副部長李飛和部長王文濤最近接連訪問歐洲,對意大利、德國、比利時、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以及歐盟總部展開了走馬燈式的穿梭外交,試圖說服他們改變立場,反對提高關稅的議案。
10月4日歐盟27個國家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進行了表決,路透社的報導稱,有十個歐盟成員投了贊成票,五個成員投了反對票,有十二個成員棄權。這意味着歐盟順利通過了該提案,至少在今後五年,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動汽車必須繳納最高達45%的進口關稅。
瑞士的主要報紙《新蘇黎世報》認為,“這是歐盟彰顯其行動能力的勝利。對於德國總理肖爾茨和他的‘重商主義’對華政策來說,這是一次失敗。”該報評論稱,順利加征關稅,“是歐盟面對來自遠東的對手和制度競爭者展現出的更強自信心和更強獨立性:歐盟終於願意動用其市場的力量了。也許那個歐洲人面對中國(中共)的威脅或早或晚都會屈服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了”。
文章最後總結稱,誰都不喜歡打貿易戰,中國的汽車工業也不想失去歐洲市場,“布魯塞爾和北京之間的談判還在繼續,但是歐盟的立場已經有了堅強的後盾”。
美國財經媒體彭博社在10月5日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歐盟決定動用其手中威力最大的工具對付北京是對其勇氣的一次檢驗,布魯塞爾真正的意圖是為了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並提升歐洲自己的競爭力。
該社引述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亞洲事務主管揚卡·歐特爾(Janka Oertel)的話說,歐盟此次投票“標誌着未來歐中關係的一個關鍵時刻”。她認為,成功履行關稅規定將會使歐盟變得更為強大,“使其保持應對市場扭曲、過於依賴、以及各個行業正在出現的安全挑戰的勢頭”。
前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上個月在公布一份有關競爭力的報告時也表示,歐盟如果不對其經濟變革投資,以便更好地應對來自北京和華盛頓的競爭,那麼就會面對“緩慢的痛苦”。
德拉吉指出,歐盟的經濟增長速度二十年來一直慢於美國,而歐盟對北京建立在龐大補貼基礎上的擴張性產業計畫構成的挑戰應對不力,其後果已經在一些關鍵的行業中表現出來。
法國《世界報》:北京對歐盟實施貿易報復是件難事
在歐盟通過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後,北京表達了憤怒,警告說歐盟的這一決定將“影響和阻礙”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的決心。
法國《世界報》認為,歐盟此次的表決會引來北京的報復,但問題是,北京反應的幅度會有多大。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中國知道,北美市場的大門對它已經基本上關閉了,美國和加拿大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土耳其則是40%。
相比之下,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如果中國讓其和歐盟的關係過於緊張的話,效果可能會是適得其反的,如果和歐盟爆發貿易戰,那麼中國工廠也會遭受很大的損失。
法國《世界報》還指出,面對北京,歐盟手裡還有很多牌。在美國政府9月23日表示有意切斷聯網汽車和中國軟件及組件的聯繫後,歐盟委員會副主席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9月底訪問美國時宣布,歐盟也非常關注這個問題。與此同時,歐盟還在研究快時尚中國電商希音(Shein)、特姆(Temu)和速賣通(AliExpress)的做法。
那哪些歐洲行業恐成為中國報復的目標呢?報導指出,早在一月份,北京就對法國乾邑白蘭地發起了調查。此外,北京當局還宣布對主要來自西班牙、荷蘭、丹麥和法國的豬肉以及對包括新鮮奶酪在內的乳製品進行調查。中共官媒還對大功率汽車即德國汽車品牌發出了威脅。
法國最具權威性的經濟類日報之一《回聲報》則關注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該報指出歐盟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在2022 年達到3970 億歐元的峰值後,在2023 年為2910 億歐元。
報導稱,布魯塞爾幾個月來一直在向中方提出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和傾銷問題,不過本世紀頭二十年高速發展模式已經造成中國國內經濟危機,中共政府對歐盟的不滿充耳不聞。中共繼續試圖通過大量出口有國家補貼產品來解決國內經濟困境。
該報指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不僅涉及電動汽車行業,還有鋼鐵和鋁業、半導體、風力渦輪機和醫療設備等。
分析指出不要等到歐洲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消失殆盡的時候歐委會再採取行動,那時候一切都為時已晚,而且那些沒有執行的最低價格友好協議只會產生災難性影響。
相關鏈接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