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戰事越演越烈的情勢下,為支持以色列和保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美國近期加緊將更多海空軍資產部署至中東,還曾將原本部署印太的航母改道至中東。於此同時中共當局 9月首次在太平洋同時出動了三艘航母,挑釁行為不斷。它是否會利用全球聚焦中東這一時機突襲臺灣?美國軍力及軍火工業能否同時應對橫跨多戰區的多場衝突?這成為一大關注焦點。
中東戰事擴大,美國調度更多海空軍部署至中東
週一(10月7日),以色列紀念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一周年的同時,以色列軍方表示,已向黎巴嫩派遣更多部隊,參加上週發起的打擊真主黨的地面行動,並呼籲該國南部更多居民撤離。
哈馬斯當日從加沙南部向以色列發射了5枚炮彈,其中一些落在以色列境內。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報告。
在與哈馬斯、真主黨作戰的同時,以色列與支持哈馬斯和真主黨的伊朗的衝突也在不斷升級。伊朗10月1日晚向以色列發射近200枚導彈,是伊朗在以哈衝突爆發以來第二次對以色列實施直接襲擊。以色列誓言讓伊朗的襲擊行動付出代價。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 4日表示,伊朗及其地區代理人不會向以色列退縮。
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資產,兩艘美軍驅逐艦幫助以色列攔截了十幾枚伊朗彈道導彈。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發表聲明說:“我們將毫不猶豫地保護我們在中東的部隊和利益,支持以色列和該地區合作夥伴的防禦。”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 4日表示,他不相信中東會發生全面戰爭,並將繼續保護以色列,“我們已經幫助了以色列。我們仍將保護它。”
美軍在中東地區總共部署有大約 4萬名士兵,上週,國防部下令向中東增派數千名部隊,以及提供額外的空中力量,包括派遣F-15、F-16 戰鬥機和 A-10攻擊機中隊,其中一個中隊已經抵達。
美國海軍在該地區還部署了多種驅逐艦及作戰能力,比如“黃蜂”兩棲戒備群(USS Wasp ARG)和第24海軍陸戰隊遠征隊(MEU)特殊作戰部隊,由約4500名水手和海軍陸戰隊員組成,此外還有“紐約”號兩棲運輸船塢艦(USS New York) 和“橡樹山”號船塢登陸艦(USS Oak Hill)。
與此同時,美國陸軍在中東擁有數千名常規地面部隊,以及各種防空和炮兵能力,包括“愛國者”導彈系統、反無人機系統和高機動性火炮火箭系統 (HIMARS)。
此外,防長奧斯汀上週日(6日)還宣布暫時延長海軍“亞伯拉罕·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 CVN-72)航空母艦打擊群及其相關中隊在中東地區執行任務的時間。“林肯號”此前被下令加速從太平洋調離,8月21日抵達中東。
今年1月,“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CVN 71)從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的母港出發,執行預定的西太平洋部署任務。隨着中東戰火升級,“羅斯福號”也於7月12日改道前往中東,並在該地區停留至9月12日後前往印太。
美軍印太航母吃緊,中共升級挑釁?
雖然美國海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航母艦隊,共有11艘現役航母,但全球範圍的高需求讓航母艦隊在一定區域有些吃緊。
美國軍事新聞網站《海事新聞》(Naval News)8月的一篇報導說,“林肯號”航母從印太的第七艦隊部署到中東的第五艦隊,導致美國至少三週在印太沒有部署航母,但卻是太平洋最需要航母的時候。
“由於至少三周內沒有美國航母在太平洋地區活動,美國海軍在這個經常發生對峙和事故的地區留下了嚴重的防衛缺口,正如本星期所見,一艘中(共)國海岸警衛隊(CCG)船隻與一艘菲律賓海岸警衛隊(PCG)船隻在南中國海靠近菲律賓前哨基地的地區相撞。”
報道說,中東、印太以及(航母)維護期讓美國海軍航母艦隊在試圖維持全球高需求的存在時捉襟見肘。
而此時,正值中(共)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挑釁升級。
中共軍方9月下旬曾史上首次同時部署三艘航母“福建號”、“山東號”和“遼寧號”,試圖展現前所未有的海上力量。這次展示發生在其向北極派出三艘破冰船一個月之後,以及在中俄“2024海洋行動”軍演中動用400多艘戰艦和120架飛機的一周之後。不過,美國“羅斯福號”航母彼時已重返南中國海。
根據日本防衛省的報告,中(共)國的第一艘作戰航母“遼寧號”自9月18日從東海進入菲律賓海以來,其艦載戰鬥機和直升機進行了630次起飛和降落。
上週,中(共)國利用兩艘導彈艇和高強度激光,干擾菲律賓向位於半月礁(Half Moon Shoal)附近的當地漁民運送補給,還在帕拉塞爾群島附近用鐵管襲擊了越南漁民。
10月8日,菲律賓當局譴責中(共)國海警當天使用高壓水炮攻擊給南中國海爭議淺灘漁民運送補給物資的菲律賓政府船隻的行為。北京方面則稱,海警對這些“侵入”中國水域的船隻已採取了“控制措施”。
此次事件是兩國圍繞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 中方稱黃岩島)的主權糾紛發生眾多衝突和對抗中的最新一次。斯卡伯勒淺灘位於菲律賓專屬經濟區之內,中方聲稱擁有對這個島嶼的主權。
菲律賓漁業局表示,三艘中(共)國海警船和一艘中方海軍船隻接近菲律賓船隻並進行跟蹤的時候,菲律賓船隻正在執行例行任務,給漁民運送補給物資。
菲方在一份聲明中說,“中(共)國海警船試圖阻止(菲律賓船隻運送補給的)任務……但沒有成功。” “中(共)國海警船還啟動水炮並將其對準菲律賓船隻……”。
中方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當日表示,菲律賓船隻在“未經中國政府允許”的情況下“執意闖入”斯卡伯勒淺灘附近海域。
“斯卡伯勒淺灘” 這個名字是以大約三個世紀之前擱淺在這個環礁的一艘英國船隻的名字命名的。淺灘所在海域是亞洲最具爭議的海域之一,也是主權和捕魚權益爭端觸發外交衝突的熱點之一。
中(共)國聲稱它擁有幾乎整個南中國海的主權,其中有些水域與周邊不少國家的領海或專屬經濟區重疊。這些國家包括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另外,臺灣也宣稱擁有南中國海一些島嶼的主權。
美國智庫蘭德國防高級分析師德里克·格羅斯曼(Derek Grossman)10月1日在社交媒體X發貼指出,“今天,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擔心中東將再次取代印太地區成為美國的主要關注地區。”
“我以前表達過這樣的擔憂,我很高興被證明是錯的,但我擔心這次會有所不同。”他繼續寫道。
自去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引發加沙全面戰爭以來,五角大樓一直處於待命狀態。據美國《防務新聞》(Defense News)9月25日報道,當中東地區處於將爆發一場更廣泛戰爭的邊緣時,美國國防部就會緊急增軍以平息局勢。中東危機持續的時間越長,五角大樓就越需要在中東的迫切需求和印太地區日益嚴峻的挑戰之間權衡。
報道援引一名高級國會助理的話說:“我們陷入了這種不得不分散資源的永無止境的泥潭,而且我們在後端疲於應對。”
不過,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副主席、前美國國防部次長埃里克·埃德爾曼(Eric Edelman)對美國之音表示,此前航母改道很可能是一次臨時部署,預計不會對美國的全球實力產生太大影響。
“我們有能力同時在多個戰區投射力量。我認為這取決於具體情況以及你想通過軍隊駐紮實現什麼目標,但我們在印太擁有龐大的軍事存在,我現在並不擔心其中的缺口。如果我們(在印太)面臨迫在眉睫的危機,情況會有所不同,但現在並非如此。”
截至10月4日, 據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報道,美國航母“尼米茲”號、“羅斯福”號、“華盛頓”號都在東太平洋航行,“卡爾·文森”號和“羅納德·里根”號停靠在加州。
中共是否會藉機侵台?美國應改戰略模糊為戰略清晰政策
很多人還是擔心,美軍將大量軍事資產調往中東,會促使中(共)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臺灣採取行動。 他 9月30日在中共建政 75周年招待會上繼續聲稱,臺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歷史的車輪誰都無法阻擋。”
就在習講話前一天,臺灣國防部 9月29日表示偵測到共軍在中國內地多個地方實施“多波次”導彈實彈發射。北京9月25日向國際水域試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臺灣國防部長邱國正近日警告稱,現在越來越難以區分中共的軍事演習和潛在的進攻性行動,這讓臺灣的警戒狀態更加緊張。
美國前海軍部副次長、華盛頓智庫約克鎮研究所(Yorktown Institute)創始人賽思·克羅普西(Seth Cropsey)告訴美國之音,習近平對美國海軍兼顧多個戰區的吃力情況應該感到滿意。
“我確信習近平知道美國海軍的海軍力量捉襟見肘。美國海軍有中東的承諾,它希望保護盟友和我們在西太平洋的利益。這幾乎不是什麼秘密。我認為習近平他可能會看到目前的發展情況,並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他說。
克羅普西說,美國海軍目前被不同地區的需求所困擾,亟需擴大艦隊規模,“現在發生的事情是一個非常非常明確的信號,表明我們的負擔過重,我們需要一支更強大的海軍。” 他說。
不過,美國網絡公司CrowdStrike前首席技術官德米特里·阿爾佩羅維奇(Dmitri Alperovitch)10月3日在美國網絡情報公司Flashpoint舉辦的線上討論會上對美國之音表示,他擔心美國在應對伊朗對以色列發動的最新攻擊中消耗了導彈庫和攔截器,將影響印太地區的威懾力,“因為我們的庫存並不豐富。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需要重建。我們需要關注數量,而不僅僅是質量。美國需要能夠大規模生產武器系統,而這是過去三、四十年里被真正忽視的事情。”
曾經在里根和老布什總統任內擔任海軍副部長級官員的克羅普西建議,美國應該將戰略模糊改為戰略清晰政策,明確表示會介入中共的侵台戰爭,同時需要在印太地區部署更大的軍事存在。
美國面臨來自“4+1”的挑戰,美軍印太防衛態勢朝正確方向前進
談到將美國軍力從印太調往中東會帶來何種風險,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退役海軍陸戰隊司令約瑟夫•鄧福德(Joseph Dunford) 10月2日在布魯金斯學會舉辦的活動上告訴美國之音,在不同戰區之間權衡、確定優先事項和分配資源,是五角大樓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你所描述的正是國防部長和總統每天必須做的事情。他們每天都必須管理風險,而中東的風險顯然顯著增加,最近幾天對隨時待命的部隊的需求顯著增加。”他說。
2015~2019年間曾擔任參謀長聯席會主席的鄧福德是美國從反恐戰爭走向大國競爭過渡期間的美國最高軍事長官。他說他相信,雖然不少軍事資產被派往中東,但美國會以不同的方式緩解其他作戰司令部所產生的缺口。
他特別提到了美國面臨的來自“4+1”的挑戰,即來自中國、俄羅斯、朝鮮、伊朗以及跨國暴力極端主義等美國的“戰略對手”的挑戰。鄧福德表示,當美國開始討論 4+1 時,就意識到未來潛在的衝突都將具有全球性,且橫跨海陸空和網絡空間等多領域。
“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是滿足烏克蘭和俄羅斯(戰爭的需求),同時支持以色列的要求,同時幫助臺灣建設防禦系統,同時保持與美國軍隊的可接受的戰備水平。”他說。
鄧福德認為,美軍在印太的態勢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比2012年奧巴馬政府開始談論亞太再平衡時更進一步,“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部隊再平衡的十年或更長時間,三分之二的美國軍隊在太平洋,傳統上我們已經在太平洋部署了F-22、F-35、宙斯盾系統等所有最先進的能力。”
他認為未來美國還需要加強態勢、能力、盟友和合作夥伴的整合,以及加強國防工業基礎。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副主席兼總監蘇珊娜·馬洛尼(Suzanne Maloney)認為,雖然近年來美國一直希望從中東轉向亞洲,但複雜多變的現實讓美國無法那麼做。能夠應對加沙戰爭、烏克蘭戰爭以及中(共)國在各個領域帶來的戰略挑戰,是美國作為世界最大超級大國的使命。她認為,美國聯合盟友和夥伴可以做到這一點。
“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部分原因是我們依賴於所投資的盟友、合作夥伴和機構,這對美國在世界上佔據一席之地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做好領導的準備,以及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準備。” 她說。
(文章參考了美國之音的報導)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