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美籍土耳其人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和英籍美國人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 )及詹姆斯·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表彰者這三人對國家間繁榮差異的研究。
評審團在結論中解釋說,這三名研究人員均在美國工作,“因其對制度如何形成和影響繁榮的研究”而獲獎。
諾獎X平台稱,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幫助我們了解了各國繁榮程度的差異。達隆·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羅賓遜證明了社會制度對一個國家繁榮的重要性。法治薄弱、制度剝削民眾的社會不會帶來增長或改善。獲獎者的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其中的原因。
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雅各布·斯文森(Jakob Svensson)在一份新聞稿中說: “縮小國家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獲獎者證明了制度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的重要性”。
雅各布·斯文森表示,三位經濟學家的理論證明了社會制度對一國繁榮的重要性,法治不佳的社會和剝削人口的制度不會帶來增長或更好的變化。
獲獎者的研究深入探討了制度如何影響國家的繁榮,通過歷史和現代數據揭示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動態變化,並對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見解。
諾獎X平台稱,目前,全球最富裕的 20% 國家比最貧窮的 20% 國家富裕約 30 倍。最富裕國家和最貧窮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也一直存在;儘管最貧窮的國家已經變得更富裕,但它們並沒有趕上最富裕的國家。為什麼?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為這種持續存在的差距找到了新的、令人信服的證據——社會制度的差異。
諾獎X平台稱,引入更具包容性的制度、減少掠奪和法治將帶來長期利益。那麼,為什麼精英不幹脆取代現有的經濟體系呢?諾貝爾獎得主的模型解釋了政治制度形成和變化的環境,該模型包含三個部分。第一,資源如何分配以及社會決策權掌握在誰手中(精英還是民眾)的衝突。第二,民眾有時有機會通過動員和威脅統治精英來行使權力;因此,社會中的權力不僅僅是決策權。第三是承諾問題,這意味着精英唯一的選擇是將決策權移交給民眾。
據諾貝爾獎官網介紹,現年57歲的達龍·阿西莫格魯先生1967年出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1992年獲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學位,目前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為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人選,其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是增長和機構在發展政策中的作用方面的專家。
達龍-阿西莫格魯在斯德哥爾摩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專制政權“將更難在創新方面取得長期可持續的成果”。
現年61歲的西蒙·約翰遜1963年出生於英國謝菲爾德,1989年獲美國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93年起在美國東部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任教。他曾在2007年2008年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
詹姆斯·羅賓遜現年64歲,1960年出生,1993 年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職於芝加哥大學哈里斯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他是一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他的研究探討了歷史上經濟和政治出現分化的根本原因。
阿西莫格魯與約翰遜曾合著《權力與進步:我們在技術與繁榮上的千年鬥爭》(Power and Progress: Our 1000-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探討了主要技術變革的歷史和經濟學。
阿西莫格魯與詹姆斯·羅賓遜曾合著《國家為何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狹窄的走廊:國家、社會和自由的命運》(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 Society, and the Fate of Liberty)等3本書。其中《國家為何失敗》回答了為什麼有的國家富、有的國家窮。他們認為,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經濟制度是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經濟制度雖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經濟增長,但是不能夠持續。
他們在書中強調了包容性政治和經濟框架的必要性以及經濟體制的作用,認為這對長期增長至關重要。
獲獎者表示,當歐洲人殖民了全球大部分地區時,這些社會的制度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有時非常劇烈,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以同樣的方式發生。在某些地方,殖民者的目的是剝削當地人口,榨取當地資源,使殖民者受益。而在另一些地方,殖民者則建立了包容性的政治和經濟體系,以長期造福歐洲移民。
獲獎者指出,各國繁榮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殖民時期引入的社會制度。在殖民時期貧窮的國家往往引入了包容性制度,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口普遍繁榮。這也是為什麼曾經貧窮的殖民地現在變得富裕,反之亦然的重要原因。
歐洲事實觀察人士常明對本台表示,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回答了人們百餘年的困惑,為什麼英國的前殖民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經濟能快速崛起,甚至後來居上,超過原宗主國英國,因為繼承它們了英國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經濟制度,而又沒有英國原有的階層差別,促成了這些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而南美、非洲、亞洲等歐洲的其他殖民國家,殖民者的目的是剝削當地人口,榨取當地資源,使殖民者受益,或者本身就有嚴格的階級壁壘,比如印度的種姓制度,即使取得獨立後也沒有建立了包容性的政治和經濟體系。而在印度的種姓制度淡化後的今天,印度經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常明指出,中國的經濟能在上世紀末起飛也是由於中共放鬆了管控,加入西方自由經濟體系而得到的紅利,但中共的體制不變,則制約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其專制體制下的經濟發展也讓中共權貴階層壟斷了經濟成果,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在習近平走回毛氏極左路線後,中國的經濟也就敗相盡顯。
據悉,經濟學獎是表彰經濟學領域傑出研究者的獎項,被廣泛認為是經濟學的最高獎。儘管此獎項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大獎項,但一般認為此獎項與5大獎項地位相同,並與它們在同一典禮上頒授。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於其成立300周年(1668-1968)時所設立,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由挪威朗納·弗里施、荷蘭簡·丁伯根共同獲得,獲獎緣由是他們“為經濟分析中動態模型的發展和應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自1969年至2023年期間,諾貝爾經濟學獎共頒發55次,誕生93名獲獎者,其中3位女性獲獎。
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會在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之忌辰)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經濟學獎得主會與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或生理學獎文學獎的得主們一同接受由瑞典國王頒發的獲獎證書、金質獎章和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支票。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