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夏季評出的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榜中,英國有4所大學位於前10名之內;8所大學位於前50名之列,英國的大學在全球極負盛名可見一斑,也使英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熱門留學目的地,世界各地的學子多以能到英倫大學讀書引以為傲。然而受簽證限制的制約,導致國際學生銳減。這一下降趨勢已引起大不列顛高等教育機構的擔憂。
綜合媒體報道,今年7月上台的工黨政府上周宣布,學費上限從明年起將提高到9535英鎊,此舉受到多年來一直呼籲提高學費上限的大學歡迎。
大學為了填補預算缺口歡迎更多國際學生入學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但這導致了英國的大學在財務上更依賴這些海外留學生。
根據一份國會報告,在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和位於倫敦北方的克蘭斐德大學(Cranfield University),國際學生占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今年稍早的一份報道稱,包含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在內的一些大學為了吸引更多國際學生,更降低了入學標準。
資料顯示,過去十年,英國本地大學生每年的學費維持在9,250英鎊(約11,655美元)不變,實際上等同凍漲,導致英國大學日益仰賴非歐盟學生的學費收入,以達成收支平衡。非歐盟學生佔英國大學2022年學費收入比重近20%。
英國各地大學在2022年共有近76萬名國際學生註冊,使英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熱門留學目的地。這些國際學生大部分來自印度、中國和奈及利亞。
然而,創紀錄的移民人數,對核發學生簽證施加限制,使大學招收變得困難。
報道說,7月下台的前保守黨政府為了減少創紀錄的移民人數,對核發學生簽證施加限制,使大學招收變得困難。
保守黨政府去年12月宣布,正評估讓國際大學生畢業後可在英國工作兩年的政策,並將查禁低價課程,只不過未能達到監管機構標準的課程只有3%;今年1月,時任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強調,1月起生效的移民新規,旨在阻止外籍大學畢業生帶家眷同來英國,他並表示此政策 “實現對英國人民的承諾”。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監管機構 “學生事務辦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OfS)之前發布的年度報告,2023-2024學年有40%的英國大學出現財政赤字,這一數字令人震驚,其中更是有43所學校已經連續第三年財政虧損。英國大學不得不進行大範圍的預算削減,或者對其財務模式進行重大調整,以避免面臨倒閉的重大風險。
根據報告,若2024-2025學年的國際學生成長停滯,陷入財務赤字的大學將從19%升至27%,若國際學生減少13%~18%,將有逾80%大學陷入財務赤字。
代表140多所大學的英國大學聯合會 (Universities UK,UUK) 首席執行官薇薇安•斯特恩 (Vivienne Stern) 表示,由於移民政策阻礙了國際學生來英國學習,該行業正面臨 “嚴重過度回調” 的前景。同時,這些問題加劇了高等教育系統的不穩定性,對學生、教職員工乃至整個社區經濟都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代表英國逾140家大專院校的Universities UK(下稱UUK)負責人指出,由於英國當局的移民政策不利國際學生就讀,大學前景正面臨 “嚴重的過度修正”。
據報道,今年7月,隨着英國大選的塵埃落定,工黨以其鮮明的政策主張和改革承諾,贏得了廣泛關注。工黨在歷史上一直秉持開放和包容的教育政策,這對於廣大有意留學英國的國際學生來說,工黨的上台無疑帶來了新的期待與挑戰。
然而,新政府要想解決舊政府的遺留問題也是很難一蹴而就的。數據顯示:在今年7月至9月間,學生簽證申請數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
工黨政府最近宣布,為了應對近年來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從2025年1月2日起,倫敦地區的國際學生需每個月證明擁有1483英鎊的生活費,最長需提供九個月的證明。非倫敦地區的國際學生標準則是每個月1136英鎊。此前,兩者的標準分別為1334英鎊和1023英鎊,相當於分別上漲了11%以上。
此外,在英國學習生活所需的其他費用,也都處在上漲的曲線之中。從今年開始,英國的學生簽證申請費用上調35%,移民醫療附加費增加了66%。可以預期的是,如果英國國家財政狀況出現惡化,各項費用以及生活成本無疑將持續上升。這也是支付學費遠高於本土學生的外國留學生也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不過令廣大準備赴英留學的學子們感到寬慰的是,目前英國的頂級名校又是另一番景象——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IC)等知名學府,均沒有出現任何財政危機的預兆。這些頂尖大學不僅學術聲譽卓越,而且在財務管理上也更為穩健,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可靠的教育保障。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