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逢烏克蘭和中東戰火熾燒、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即將再度入主白宮、以及聯邦德國本月因執政聯盟瓦解而面臨提前大選之際。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回憶錄《自由1954-2021》(Freedom: Memories 1954-2021)周二(26日)在全球以30種語言發行。在這部736頁的回憶錄中,默克爾記錄了她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東德的生活、德國統一、她的政治崛起,以及2021年結束16年總理生涯的歷程,更披露了許多政治秘辛。
據數家德國媒體報道,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回憶錄的首場發布會在11月26日於柏林德意志劇院(Deutsches Theater)舉辦。門票剛一上線,就在幾分鐘內被搶購一空。選擇在德意志劇院舉行圖書發布會被認為意義重大,因為這家劇院距離默克爾在德國分裂時居住的地方只有幾分鐘的步行路程。
默克爾靠寫書獲得的版稅可能在200萬到1200萬歐元之間。默克爾團隊尚未對此類猜測發表評論。默克爾對此傳聞最接近的回應是在接受德國《明鏡》雜誌(Der Spiegel)採訪時被稱為即將成為 “千萬富翁” 並與美國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進行對比。她表示,希望像奧巴馬一樣建立一個基金會。默克爾還將於12月2日現身華盛頓,與奧巴馬一起在美國推介這部回憶錄。
曾領導德國長達16年的她在書中直白描述過去與美國前總統川普交手時遇到的挑戰;與中共黨魁主席習近平之間存在根本分歧;以及其對俄政策和對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評價。這部回憶錄發布時,默克爾的政治遺產正在因為歐洲的現實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爭議,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被視為默克爾對於爭議的回應。
川普的勝選令默克爾滿懷悲傷
現年70歲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2021年卸任之後全力撰寫的回憶錄在周二出版。書中詳細描述她在與川普打交道時遇到的困難。
她寫道:“在踏入政壇前,川普是以房地產開發商的角度看待一切。每塊土地只能賣一次,如果他沒得到,就會落入他人之手。這就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川普首次當選美國總統時,默克爾曾向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尋求與他打交道的建議,希望找到方法說服這位在她眼中充滿房地產開發商成敗心態的人不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當她詢問教宗方濟各要如何與 “觀點截然不同” 的人打交道時,方濟各立即明白她指的是川普和其有意退出氣候協議的想法。教宗告訴她:“折彎、折彎、再折彎,但要確保不會折斷。“
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在川普2017年首次宣誓就職時,默克爾已是全球任職時間最長的民選領導人之一,也是迄今最有影響力的歐盟領袖,她帶領德國和歐洲大陸應對歐元區債務危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和俄羅斯於2014年首度侵略烏克蘭。
在川普的第一任期內,默克爾被一些觀察家賦予了通常專屬於美國總統的 “自由世界領袖” 稱號。她表示,16年的執政讓她學會了商業和政治利益必須保持微妙的平衡。
默克爾在接受《明鏡周刊》(Der Spiegel)採訪時,被問及川普自2016年首次當選以來提出的挑戰是否有所增加?默克爾回答,“現在他與硅谷的大公司之間存在明顯的聯盟,這些公司透過資本擁有巨大的權力。”
在川普二度贏得美國大選、回鍋白宮前,默克爾在這本回憶錄中表達她 “衷心希望”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能夠擊敗川普。然而最後勝出的是川普,默克爾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談及對於川普回鍋後的 “西方民主秩序” 擔憂,同時她對川普任命馬斯克 (Elon Musk) 與企業家拉馬斯瓦米 (Vivek Ramaswamy) 一起領導其第二任期新設立的 “政府效率部” 提出質疑。默克爾表示,SpaceX 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財務糾葛,恐讓這項任命出現大問題。
默克爾說:“如果像他這樣的人擁有太空軌道上所有衛星的60%,那麼除了政治問題之外,這也一定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政治必須決定權貴與普通公民之間的社會平衡。”
她指出,在她擔任德國總理的第一個任期內,期間經歷2007至2008年的金融危機,“政治領域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最終權威”,可採取救助和新法規等措施。她說,“如果這個最終權威受到企業的強烈影響,無論是透過資本力量還是技術能力,那麼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默克爾提到,自由社會的標準之一是對企業權力和超級富豪的影響力進行明確的制衡,“在民主國家,政治對企業永遠不會無能為力”。
在談到馬斯克的X等社群媒體平台時,默克爾表示,“平衡社群媒體上的憤怒情緒非常重要,例如德國另類選擇黨(極右翼政黨,AfD) 所引發的憤怒情緒”。
默克爾與習近平在人權問題上截然不同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個人回憶錄《自由》周二面世,這本書長達736頁,由默克爾和長期顧問鮑曼(Beate Baumann)合著,書中談到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間存在的根本分歧。
回憶錄中提到,自2005年出任德國總理後,默克爾開始與中方建立多方合作關係,然而,隨着習近平於2013年接任國家主席,雙方互動逐漸暴露出理念上的差異。
回憶錄回憶兩人初次見面,是在2010年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時。成長於共產東德的默克爾認為,她對共產主義有深入認識,認為自己足以向習近平精準提出有關中國政治體制與中國共產黨角色的問題,然而對方仍稱,默克爾誤把中國視為另一個東德,把她對中國人權等現狀的批評視為 “對中國缺乏真正了解”。
對此,默克爾在回憶錄中解釋,對她來說 “社會上不存在一個能為所有人找到最佳道路並決定一切的團體,因為這將導致個人的不自由”。她認為,她的這個信念正是與習近平之間存在的根本分歧。
默克爾強調,在人權問題上,她與習近平截然不同。她曾多次與中國異議人士碰面,表示她雖能幫助受迫害的個案,但卻無法改變中共對異議人士的系統性壓迫。
不過,儘管與習近平在價值觀上存在分歧,默克爾仍選擇讓兩國在符合德國利益的領域展開政治上的務實合作。
回憶錄中,默克爾特別提到的合作包括2014年中國=共與歐盟展開《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談判,以及與北京在對抗全球暖化議題上共同建立全球秩序框架。
默克爾認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能減少外資在中國面臨的不公平限制,為歐洲企業提供更廣泛的市場准入;此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也能保障德國國內就業機會。
在回憶錄中談習近平的章節最後,默克爾的落腳仍是批評。
她舉 “一帶一路” 與 “九段線” 為例,說明習近平提出將新絲路視為中共落實多邊主義的體現,但事實上,中共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反而加劇了他們對中國的依賴,限縮自身的主動權。
此外,2016年7月,國際仲裁法院對南海爭端的裁決已否定北京的 “九段線” 主張,然而中共卻無視國際法,繼續推動在南海的擴張行為,引發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對,也拒絕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及臺灣尋求解決方案。
默克爾說,這些具體案例證實了,當前中共政治人物經常掛在嘴上說的多邊主義信念,“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默克爾認為普京一直有獨裁傾向
自從2021年卸任以來,默克爾一直遭到指責,其中包括對莫斯科過度軟弱、過度依賴俄羅斯廉價天然氣而陷入危殆,還有對移民敞開大門的政策也被認為引發動蕩,造成極右派勢力崛起。
默克爾指出,她從未對普京抱幻想:“他一直有獨裁傾向,他的自以為是常令我困擾。但我不認為他2000年上任時就計畫攻擊烏克蘭。(烏俄戰爭)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我們西方也需要檢視自己是否完全正確。”
默克爾在回憶錄中爆料在2007年訪俄時,俄羅斯總統普京不只愛遲到,還曾故意帶來家中的黑色拉布拉多犬,讓其坐在她腳邊嚇她,令她坐立難安。
她形容普京 “永遠在提防着、害怕遭人擺布、隨時準備好進擊,包括一邊行使權力一邊大秀馴犬功夫,以及讓別人等他”。
不過她認為,“儘管有這些困難”,自己 “沒有斷絕對俄羅斯接觸”,並且 “透過貿易維繫關係” 的作法正確。
隨着烏俄戰火延燒,加上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再度入主白宮,默克爾也替自己任內的對俄經濟政策進行了辯護。
默克爾曾在2008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高峰會時反對烏克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她強調,以為候選國地位就可以阻止普京侵略烏克蘭只是個虛幻的想法。
她說:“當時討論的是行動計畫,但我認為那是過於理想化的政治。從行動計畫到正式加入北約可能需要數年,普京不會坐視不管。若當時普京採取行動,北約是否會軍事介入?若不介入,又會對烏克蘭和北約造成什麼影響?這些是我考量的因素。”
在能源議題上,外界批評默克爾允許經波羅的海連結德國和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不過她辯稱,北溪1號(Nord Stream 1)由在她之前擔任總理的普京老友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簽署。
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雖於俄羅斯2014年并吞克里米亞(Crimea)之後由默克爾批准,但她表示並不後悔。她說,“一方面跟便宜的天然氣有關,這對德國的經濟有利;另一方面是,我不想切斷跟俄國的經濟聯繫”。當時要 “德國和歐洲聯盟諸多成員國的企業和天然氣用戶接受” 必須從其他來源進口昂貴液化天然氣,“這尤其困難”。
默克爾肯定道:“我認為,為德國經濟爭取低價能源是我的責任。我們現在看到,昂貴的能源價格對德國的影響有多大。如果當時終止與俄羅斯的天然氣貿易,我既不會得到國內政治籌碼,當然也不會得到商業支持。”
而隨着烏俄戰火延燒,加上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再度入主白宮,默克爾認為,各國援烏必須考慮外交解決方案,強調歐美雙方打好關係,才能共創最大利益。
默克爾表示,建立可靠的防禦,可以阻止普京並讓北約保持強勢,但這顯然會變得更困難,隨着川普贏得大選,而歐洲無法獨自完成這件事情,這也就是歐美合作有極大利益的原因。
安格拉·默克爾自2021年卸任至今已逾3年。這名德國首任女性總理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政治影響力卻未因她的卸任而就此消弭。尤其是在歐洲深陷戰爭、能源危機和移民危機的今天,默克爾的政治遺產從未如此飽受爭議。
默克爾在書中也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包括為她任內最後幾年治理下註腳的2015年歐洲難民潮期間作為。
默克爾在任期間以冷靜沉穩、處變不驚的領導風格而被外界稱頌。不過當她在2015年大膽宣言 “我們能做到”(wir schaffen das)時,批評者不再視她為嚴謹穩健執政風格的代表。他們認為,默克爾接納大量尋求庇護者從奧地利邊境進入德國的做法,導致超過100萬人湧入,引發了2015年及此後的“難民危機”,並助長了極右翼德國選擇黨的崛起。
曾經把與一名敘利亞難民合影照片上傳的默克爾指出,自己 “仍然不理解……怎麼有人會以為照片中一張友善面孔就足以鼓舞大批的人逃離祖國”。
她一方面重申 “歐洲永遠必須保護其外部邊界”,同時強調 “繁榮和法治永遠會讓德國和歐洲成為人們心之所向”。 針對德國另類選擇黨這個議題,她示警德國主流政黨別一味空談,卻 “沒有對現有問題提出具體解決之道”,只會讓主流運動 “失敗”。
默克爾:我的務實態度幫助了我
現年70歲的默克爾一生見證甚至親身參與了德國二十世紀後半葉至今幾乎所有的歷史轉折點。
1954年,默克爾出生於當時的西德漢堡。由於父親的工作,家人搬到了東德的勃蘭登堡。在書中,她描述了在東德的童年,“一種始終處於邊緣的生活。無論一天開始得多麼無憂無慮,如果身邊有人越界,一切都可能在瞬間改變”。“國家沒有憐憫之心”,她寫道,意識到哪些界限不能被逾越是一種重要的技能,即使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我的務實態度在這方面幫助了我”,她表示,儘管東德試圖完全控制其公民,她仍保持了無憂無慮的態度,並逐漸鄙視東德政權的 “小氣、狹隘、俗氣和……缺乏幽默感。”
默克爾在書中用很長的篇幅講述了1989年11月之後一系列出人意料的事件。柏林牆倒塌為當時35歲的她帶來了新生活。當時,默克爾渴望建設一個新社會。
1990年,她成為德國政府的副發言人,並迅速通過一系列部長職位獲得政治生涯的上升。在這一過程中,她打倒了許多男性對手,甚至包括一些盟友。
1999年,在一次捐款醜聞之後,她在《法蘭克福彙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上發表了一封傳奇信件,迫使她的前導師、主導兩德合併的基民盟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下台。此舉為她在2000年擔任黨魁鋪平了道路,也為她贏得了 “聰明但冷酷的政治刺客” 的聲譽。當然,在《自由》中,她將此類行動描述為理性和必要的。
在2005年的德國聯邦大選中,默克爾被選為中右翼政黨聯盟基民盟/基社盟(CDU/CSU)的候選人,擊敗了包括現任基民盟領導人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在內的競爭者。這使默克爾成為第一個擔任德國總理的女性。她在《自由》中表示,德國社會對於女性擔任政府首腦的接受度,“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差異”。她寫道:“很多人對此是有懷疑的”,甚至 “黨內女性中也存在很深的質疑。”
有評論說,默克爾的出身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她驚人的政治成功。她對許多德國人來說是一種 “廣泛包容” 的象徵,體現了在一個分裂國家中生活的許多經驗。在《自由》中,默克爾重申了自由主義的理念,即溫和是 “民主黨派成功的前提條件”。她還傳達了她對自己執政信念的不變承諾:個人尊嚴的普遍性和不可侵犯性,以及建立在共享繁榮基礎上開放互聯世界的好處。也有評論認為,正是默克爾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在能源上以來俄羅斯的政策導致了德國現在的經濟困境。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