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會跨黨派多位議員今天(2日)抵達臺灣,進行為期5天的訪問。中共駐德國使館發言人在其網站上使用 “竄訪” 字眼發泄不滿和仇恨。而之前被親共媒體炒的紛紛揚揚的有關德國總理肖爾茨將於11月初訪華的消息,據消息人士披露已被推遲,目前原因尚不清楚。
以行動展現支持 國會跨黨派多位議員訪台
據德國之聲報道,由基民盟的克勞斯-彼得·韋爾斯(Klaus-Peter Willsch)領隊的德國聯邦議院友台小組周日(2日)抵達臺灣。這是自新冠肺炎(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爆發第一個訪問臺灣的德國官方代表團,他們將晉見總統蔡英文、會晤立法委員,並拜會智庫。
中華民國外交部對此表示,訪團不僅是德國國會的官方正式出訪性質,也是在北京藉口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升高對台軍事威脅後,繼法國國會訪團又一歐洲重要國家,以實際行動展現對臺灣堅定支持。
韋爾斯在出發前接受德國第一電視台(ARD)訪問時說,和平訪問一個民主國家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一個緊張的獨裁國家,用飛彈和軍事攻擊等過度反應來回應言論。
這次訪團由6位議員組成,分別來自社民黨、綠黨、自民黨(FDP),及反對黨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左派黨(Die Linke),涵蓋朝野所有6個政黨,可說相當具有代表性。
報道說,德國與臺灣沒有官方外交關係,但一直保持着友好關係,並有着密切的經濟、文化和學術合作。聯邦議院綠黨籍議員蒂爾·斯特芬(Till Steffen)臨行前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此行旨在 “向臺灣展示我們的友誼”。他說:“臺灣是民主政體。對我們來說,與其他民主政體保持接觸和合作是很重要的”。他還補充說:“在中國(中共)威脅臺灣之際,如果我們不去訪問臺灣,對臺灣將會是一個負面信號。”
中共駐德國使館發言人在其網站上使用 “竄訪” 字眼發泄不滿和仇恨,稱中方注意到有關報道。有關訪問違背了德官方一再重申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嚴重違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據報道,過去多年以來,德國聯邦議院的議員們曾多次訪問臺灣。上一次是德國聯邦議院友台小組2019年對臺灣的訪問。而除這次聯邦議院友台小組外,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的一個代表團今年10月底也將訪問臺灣。德國聯邦議會主席團9月初已批准了該計畫。
計畫參團訪台的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基民盟/基社盟發言人布蘭特 (Michael Brand)表示,可能來自北京的抗議不會成為改變計畫的理由,”中國(中共)領導人必須意識到,他們在國際舞台上不能只扮演噴火怒龍的角色。”
肖爾茨訪華被推遲 釋放何種信號?
據德國之聲9月30日消息,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亞洲計畫高級研究員巴爾金(Noah Barkin)在推特上稱,德國總理府在過去24小時內私下透露,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將推遲原定於今年11月第一周訪問中國的計畫。推遲訪華行程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年底前訪問仍有可能成行。
對於德國之聲發出的有關總理肖爾茨是否會在11月訪問北京的問詢,德國總理府發言人做出的回復是:“原則上來說,總理的行程總是在行程前一周的周五才會公布。”
報道說,香港《南華早報》7月18日曾報道說,中共已向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肖爾茨、意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以及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anchez)等歐洲國家領導人發出邀請,於11月赴北京與習近平會面。這將標誌着西歐領導人在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被迫中斷三年後重返中國。
不過,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7月19日予以否認,他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提問時說,他不知道《南華早報》從哪裡得知消息,“我可以告訴你,這是一個假消息”。
但在趙立堅否認之後,《南華早報》20日再發出一篇報道,稱已取得資深外交官員證實,這幾個歐洲國家確實已收到邀請,邀訪之事仍在進行,而德國、法國正對此審慎評估。報道還指出,屆時習近平可望已獲連任,希望各國領袖訪中參加有如加冕儀式般的會面,如同當年的拿破崙三世。
兩個月後,《南華早報》再次 “爆料” 稱,中共前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在柏林為奧拉夫•肖爾茨總理11月作為總理首次訪問北京制定細節,肖爾茨將在那裡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而這一次中方沒有予以置評,柏林也沒有證實這一訪問。
上述報道引起諸多討論。時事評論員江峰在油管(YouTube)節目中說,這是習近平要防止關於他已經失去權力的謠言漫天飛。江峰指出,這個邀請沒有名義,只透露兩個信息,一是會面時間為11月,二是邀請人為習近平,意思只想告訴世界習近平將是勝利者。
據報道,在過去的三年間,北京與歐洲的關係明顯惡化。關係緊張加劇的原因有很多: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歐洲就新疆人權狀況對中共官員實施的制裁; 臺灣周邊局勢的升級。
臺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丁樹范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中共想改善跟歐洲的關係,分化美歐的關係,但二十大以後,歐洲領導人應該不會想馬上去北京,否則就等於“朝貢”,對歐洲形象不好。
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里,德中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經濟關係。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所領導的政府對華政策主要被幫助德國出口經濟打開中國市場的意願所主導。即使在針對中國科技企業華為的問題上,默克爾政府也長時間保持低調,對通過通訊網絡進行間諜行為的可能性避而不談。對於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關於打造一個對抗中共的民主國家聯盟的提議,默克爾也持反對態度。
而這一切,在默克爾告別總理府、社民黨領導的 “交通燈” 聯合政府上台之後,正在悄然發生着變化……
今年 4月,肖爾茨以德國總理身份首次正式造訪亞洲,他直赴日本而非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肖爾茨的前任默克爾的首次亞洲之行則是去了中國。默克爾的訪華次數是訪日的兩倍。
在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聯合舉行的記者會上,肖爾茨說:“作為總理,我首次訪問亞洲,今天來到東京,這不是巧合。”
時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剛滿2個月。肖爾茨訪日同一天,德國聯邦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份支持烏克蘭的議案。議案中含有一項條款,根據該條款,若北京規避西方對俄限制、甚或向俄運送武器,聯邦政府應予制裁。中共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問題上始終迴避批評莫斯科。
臺灣輔仁大學意大利語文學系副教授張孟仁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分析:由於中共在俄烏戰爭的立場,中歐關係目前沒有轉好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