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駐華代表團貿易與投資處處長漢諾寧(Marjut Hannonen)近日表示, 歐盟無意於重啟歐中投資協議;同時歐盟議會表示,不會因為中共的所謂解除制裁,就解除歐盟由於人權問題對中共的制裁。
據德國之聲援引南華早報報導,歐盟駐中國代表團貿易負責人漢諾寧於周三(5月14日)在慶祝中歐建交50周年的論壇上表示,歐盟無意重新啟動歐中投資協定談判。
漢諾寧表示在過去 15 到 20 年期間,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穩步惡化」,因為北京設置了越來越多的商業障礙,因此歐盟無意於在近期恢復對歐中投資協議的談判,雖然包括前駐歐盟大使傅聰在內的中共官員一直在遊說修訂停滯的《全面投資協定》(CAI)談判。中共與歐盟於2014年1月啟動《歐中全面貿易協定》談判;於2020年12月底,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與歐盟領導人及德法領導人在線上會晤時共同宣布完成了該談判, 2021 年3月,歐盟歐盟、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因中共在新疆侵犯人權的問題對中共官員實施協調制裁後,中共的報復政策引發歐洲議會凍結了《歐中投資協定》的審批程序。
漢諾寧周三說:「歐方對投資協議沒有興趣,沒有這方面的意圖。我們與中國(中共)之間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應該專注於這些問題,並將精力投入其中。」
「在現有問題上取得進展已經相當具挑戰性,因此歐盟方面對 CAI 沒有任何行動的意圖,這個協議就像被擱置在某個櫃子裡一樣。」
她還指出,中歐之間的主要挑戰依然存在,包括北京對國內企業的重補貼以及其貿易政策的「武器化」。
她說:「(中國)產能過剩問題非常嚴重,正在增長,規模龐大,並且遍及各個行業。」「產能過剩是中國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相反,他們卻在加倍擴大製造能力,這將使情況變得更糟,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
歐洲一再對中國產業過剩的問題表擔憂,認為這使中國企業能夠在歐洲以低價銷售產品,並令歐洲當地企業處於不利地位。這最終導致去年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促使北京採取反制措施。
法國前總理米歇爾·巴爾尼耶在同一論壇上表示,中歐建交50週年的里程碑為雙方提供了機會,以審視彼此關係中的不平衡並解決這些問題。
他重申了漢諾寧對產能過剩的警告,指出中共的貿易和投資策略已經加劇了雙方的關係。
同時,他也呼籲雙方在全球經濟和世界秩序需要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的時刻共同努力,以維護經濟穩定。
他說:「重要的不是川普總統說什麼……重要的是歐洲人會做什麼,中國人會做什麼。」
「我們作為歐洲人,將繼續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以確保競爭和貿易是自由、公平和基於規則的。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甚至會擴大我們的貿易和投資聯繫。」
他也警告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削弱了全球秩序的基礎,並表示中共與俄羅斯的深厚聯繫「在歐洲不能被忽視,並對歐中關係產生影響」。他還敦促北京利用其在莫斯科的影響力,幫助結束這場戰爭。
另據德國之聲報導,中共外交部曾於5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聲稱,中方與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取消相互交往限制”。
然而,歐洲議會新聞處在5月16日致函德國之聲,透露議長梅索拉(Roberta Metsola)和議會各黨團領袖已經就中方單方面取消制裁的行動召開過會議,他們一致強調「中方解除制裁這並不意味着歐洲議會就會忽視歐中關係中持續存在的挑戰」。這份書面聲明表示,歐方將繼續捍衛普世人權和基本價值觀,因此既有的針對中共官員的相關限制措施依然有效。
歐洲議會同時還表示,將繼續致力於讓中方完全解除對歐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