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任的德國總理梅爾茨近日與習近平首次通話,雙方雖然都強調加強兩國的關係,不過在俄烏戰爭和經貿議題上的論述大有不同。德方呼籲中方支持俄烏停火以及貿易公平競爭,中方則強調政治互信與增加經濟科技方面的合作。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在5月23日的通話中,德中雙方雖然稱願意加強夥伴關係以應對全球性的挑戰,不過從雙方通話後發布的官方新聞稿來看,兩國間存在着不小的分歧。
德國總理府的新聞稿指出,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在通話中提到“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並稱歐洲與美國正在共同努力以促成停火協議,德方呼籲中方支持“支持這些努力”。梅爾茨在社交媒體上也重申了該倡議。
不過中共外交部在同日發布的通話紀要新聞稿中,沒有提到“俄羅斯”,也沒有直接回應德國的呼籲,僅在新聞稿的最後簡單提及“雙方還就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
持續了三年多的俄烏戰爭好似深陷泥潭,雖然中共一直稱自己持中立立場,不過事實上卻與俄羅斯在能源、軍工、金融等領域深化合作,被認為是俄羅斯能夠在俄烏戰爭中堅持到現在的重要後援。
除了俄烏戰爭議題,德中雙方在通話中還強調了經貿關係的重要性。根據德國總理府以及梅爾茨的社交媒體貼文,梅爾茨在通話中重申,“公平競爭與互惠原則”是德中經貿合作的基礎,顯示出德方對中國市場准入限制與產業補貼的憂慮。
相比之下,習近平在通話中表示,中方願與德方分享發展機遇,也希望德方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將德國對“公平競爭”的訴求,轉化為是對中國企業的一種歧視。
此外,德中雙方在台海議題上德表述也大有不同。中共外交部新聞稿特別提到,“德國新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過,在德國總理府新聞稿與梅爾茨個人社交媒體平台的對外說明中,並沒有提及相關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官媒在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與習近平於5月22日進行的通話時稱,馬克龍表示,“法方高度重視對華關係、堅定恪守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不會有任何改變”。不過馬克龍本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貼文中並未提及雙方探討了臺灣議題,而與其它西方主要國家一樣,法國政府通用語言是“一中政策”,而非原則。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介紹22日與習近平通話的社交媒體貼文中同樣強調,法國企業應該在兩國享有公平競爭的條件,“這是一項基本要點”。德國和法國類似的表述,反映出歐盟對於中國不公平競爭環境的關切。歐盟委員會於2023年底啟動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並在2024年底對中國電動車加征懲罰性關稅。
德國新政府推動“去風險戰略” 減少對中國依賴
德國新政府於5月初成立,梅爾茨在經歷議會兩輪投票後當選德國總理。他於5月14日在聯邦議院發表首次總政策演講時提到,隨着 “國際秩序發生深刻變化”,中俄關係是一個“非常令人擔憂 ”的領域,這種關係正 “被系統性競爭和強權政治所左右”,他稱將與中國進行 “戰略去風險化”。
梅爾茨認為,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中國 “仍將是德國和歐盟的重要合作夥伴”,不過他同時將“堅定地推動在工業和貿易政策領域遵守商定的規則”。他說道,“本着戰略去風險精神,我們將減少對中國的單方面依賴。” 中共的外交政策表明,其為制度性競爭對手。梅爾茨表示:“我們對北京和莫斯科之間日益密切的關係感到擔憂。
在此次演講中,梅爾茨稱,“國際秩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系統性競爭和強權政治正在塑造國際秩序。德國已經認識到,需要使我們的供應鏈多樣化,減少單方面的依賴。”
梅爾茨發表講話一周前,有歐洲官員曾警告,習近平最近的莫斯科之行給北京向歐洲示好蒙上了陰影。
與德國前任總理肖爾茨相比,現年69歲的梅爾茨被認為是跨大西洋派,在對中對美關係上,強調與美國的夥伴關係;對中共態度更為強硬,呼籲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