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7日揭曉,今年得主包括一位個人和兩個團體,由白俄羅斯人權領袖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烏克蘭人權團體「公民自由中心」(Centre for Civil Liberties)共同獲獎。
和平獎得主來自目前交戰的俄羅斯與烏克蘭,以及俄烏的鄰居白俄羅斯這三個國家。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希望藉此向在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這3個鄰近國家捍衛人權、民主與和平的傑出貢獻者致敬。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貝里特∙賴斯-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在宣布這一獎項得主時說:“今年的獲獎者代表他們各自國家的公民社會。他們多年來推崇批評當權者的權利,並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他們為記錄戰爭罪行、迫害人權和濫用權力作出了出色的努力。他們共同顯示出公民社會對和平與民主的重要意義。”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指出,通過他們對捍衛人類價值、反軍國主義,以及法律原則的持續付出,今年的得獎者重振並榮耀了諾貝爾獎創辦人諾貝爾(Alfred Nobel)對於國與國之間的和平與博愛願景,這也是當今世界最需要的。
10月7日正逢俄總統普京70歲生日。人權觀察前執行長肯尼斯∙羅斯(Kenneth Roth)在推特上貼文:“在普京的70歲生日,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了一個被他關閉的人權組織、一個記錄他戰爭罪行的烏克蘭人權組織,以及被他的盟友盧卡申科關押的白俄羅斯人權活動人士。”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她要對烏克蘭、俄羅斯及白俄羅斯人權鬥士的「勇氣」致敬。她在推特發文表示,「諾貝爾委員會認同了這些男女挺身而出反抗專制的無比勇氣。他們展現了公民社會在爭取民主抗爭中的真正力量」。
白俄羅斯人權領袖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獲諾貝爾和平獎
現年60歲的畢亞利亞茨基是1980年代中期,白俄羅斯民主運動興起的領頭人之一,畢生奉獻於提倡民主以及祖國和平發展。
因應白俄羅斯通過憲法修正案,賦予總統極端權力,引發大規模示威,他在1996年成立白俄人權團體「維斯納」(Viasna)展開抗爭。
「維斯納」替身陷囹圄的抗爭者及其家屬提供支持。隨後數年,「維斯納」發展成為一個廣泛的人權組織,記錄並抗議當局對政治犯使用酷刑。
白俄政府曾經多次試圖讓畢亞利亞茨基噤聲。他在2011年至2014年間入獄,並於2020年發動大規模示威抗議當局後再次被捕,目前仍未經審判遭到關押。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呼籲白俄當局釋放遭關押的畢亞利亞茨基。法新社報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賴斯-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告訴記者,「我們的訊息是呼籲白俄羅斯當局釋放畢亞利亞茨基先生,我們希望這會確實發生,讓他能來到奧斯陸,親自接受頒發給他的榮譽」。
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獲諾貝爾和平獎
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成立於1987年,目的是希望當年遭到蘇聯共產黨壓迫的受害者永不會被遺忘,組織宗旨是藉由面對過去罪行,以避免新的罪行發生。
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蘇聯異議人士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以及俄羅斯人權鬥士岡努西奇娜(Svetlana Gannushkina)都是組織創辦者。
蘇聯瓦解後,「紀念」發展成為俄羅斯最大的人權組織,除了建立斯大林時代受害者文獻中心外,還將俄羅斯政治壓迫和侵犯人權的信息加以彙編並系統化,是記錄關押於俄羅斯機構的政治犯訊息方面,最具權威的消息來源。
車臣戰爭期間,「紀念」收集並核實俄羅斯和親俄軍隊對平民犯下的虐待和戰爭罪行。2009年,「紀念」在車臣分部的負責人埃斯蒂米洛娃(Natalia Estemirova)因這項工作而遇害。
俄羅斯的人權工作者多年來成為恐嚇、監禁、失蹤和謀殺的目標,「紀念」更是很早就被政府當局貼上了「外國代理人」的標籤。2021年12月,俄國政府決定強制清算「紀念」,文獻中心將永久關閉。
儘管關閉令在接下來數個月內生效,但「紀念」背後的工作人員拒絕屈服。「紀念」主席拉欽斯基(Yan Rachinsky)當時發表聲明說,「沒有人打算放棄」。
烏克蘭人權團體「公民自由中心」(Centre for Civil Liberties)獲諾貝爾和平獎
烏克蘭的「公民自由中心」於2007年在基輔成立,目的是提倡烏克蘭的人權與民主,強化烏克蘭公民社會,並向當局施壓,使烏克蘭發展為一個健全的民主體制。
為使烏克蘭成為一個法治國家,「公民自由中心」也積極推動烏克蘭加入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俄羅斯於今年2月入侵烏克蘭後,「公民自由中心」致力於辨識和記錄俄軍對烏克蘭平民犯下的戰爭罪行。「公民自由中心」與國際夥伴展開合作,在追究犯罪者為他們的罪行付出代價上扮演先鋒角色。
關於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
阿爾弗雷德·伯爾尼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瑞典著名發明家、企業家、化學家、化學工程師、武器製造商和硅藻土炸藥(Dynamite,硝酸甘油炸藥)發明者。
諾貝爾發明的硝酸甘油炸藥被用在開礦、鋪路、搞建築,給他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名聲,但也被軍工製造商相中,將炸藥用于軍事武器。硝酸甘油炸藥被大量使用在戰場上,造成無數死傷和破壞,使信奉和平主義、反對戰爭的諾貝爾感到無比痛心和遺憾,他在1895年留下遺囑,將他可以兌換的剩餘財產兌換成現金,成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諾貝爾獎自1901年起每年頒獎。 諾貝爾在遺囑中寫道:“把獎項分為5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
據諾貝爾遺囑,和平獎是“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了第6個獎項—經濟學獎 ,並於1969年開始頒發給在經濟學領域有傑出研究者。
諾貝爾獎每個獎項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美元),頒獎典禮將於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舉行。和平獎與其它諾貝爾獎不同,是在挪威的奧斯陸頒發,其它獎項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
202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得主分別於3日、4日、5日、6日、7日揭曉,經濟學獎則將於10月10日最後公布。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