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逢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將於14日發表一項關於俄羅斯的“重大聲明”之際,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祕書長呂特(Mark Rutte)今明兩天(14日、15日))訪問華府,並將與美國總統川普、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會面。北約星期天(13日)發布新聞稿公布這一消息,但沒有提到呂特訪問華府的原因,引發外界對美方對俄政策可能轉向的關注。
根據《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上周四(10日)在接受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訪談時曾透露,美國、北約盟國和烏克蘭就美國軍援基輔達成新協議。他說,美國正把對烏克蘭的軍援運到北約,採購費用全部由北約支付,隨後北約會把武器交付烏克蘭。
川普指出,這項安排是在上個月舉行的北約峰會中敲定,會中美方表態支持增加援助烏克蘭,包括提供更多”愛國者”飛彈 (Patriot missile)。
川普表示,美國國會參議院還將通過一項“非常重大、厲害”的對俄羅斯制裁議案,但最終是否實施由他本人決定。“我預計下周一(14日)會對俄羅斯發表一份重大聲明。”
雖然川普未透露細節,但他強調對俄羅斯感到失望,並說“未來幾周內會有進展。”
報導說,到目前為止,川普政府提供給烏克蘭的軍援都是前總統拜登(Joe Biden)授權給出的武器。不過,國會兩院共和黨領袖,包括眾議院議長約翰遜(Mike Johnson)與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圖恩(John Thune),已宣布將推動一項法案,對俄羅斯及其能源買家加重制裁。
然而,《政治》(Politico)新聞網引述一名高層官員指出,川普僅在該法案保留總統對外交政策最終決定權的前提下,才可能表示支持。
專家分析,川普或正考慮啟動總統撥款權限(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首次在其任內批准對烏克蘭追加軍事資金援助。
據報導,2024年10月1日,擔任荷蘭首相長達近14年的呂特 (Mark Rutte) 接任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的北約秘書長一職,當時距離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一個月,這個由32個西方國家組成的軍事聯盟卻完全充滿不確定性。如今,他不僅成功讓北約成員國答應將國防支出提升GDP的5%,以配合川普要求,並因應俄羅斯日益升高的威脅,同時也讓多次威脅要退出北約的川普,一改過去強硬,在北約峰會上堅定表示會支持北約第五條《共同防禦條款》(Mutual Defense Treaty),亦即對一個國家的攻擊就是對所有國家的攻擊。
現年58歲的呂特(Mark Rutte)出生於荷蘭海牙,大學畢業後,一邊在企業工作,一邊活躍於荷蘭自由民主人民黨(VVD)的青年組織,直到2002年,他被時任黨魁邀請出任社會事務及就業部部長,離開企業界,正式從政。
呂特在2010到2024擔任荷蘭首相,期間,一直住在海牙的一間公寓里,多年來都使用一支舊款諾基亞(Nokia)手機、開着一台老舊的紳寶(Saab)汽車,或騎腳踏車出門,最着名的是,他騎着單車前往皇宮接受首相任命。
呂特於2010年擔任總理後,或許因他又鷹又鴿的政治手腕,使他在歐洲舞台上逐漸成為關鍵的協商者。
2014年7月馬航MH17客機在烏克蘭東部被擊落的事件,那架航班墜落在由俄羅斯分離主義分子控制的區域,機上298人全數罹難,其中多數是搭機前往馬來西亞的荷蘭公民。
空難發生後,呂特連日不斷施壓普京(Vladimir Putin),要求他允許運回罹難者遺體。空難後3個月,他在米蘭舉行的一場國際高峰會期間,曾特地把普京拉到一旁,再次提醒他,“一個國家有把每一位國民帶回家的責任,這幾乎是神聖的義務。” 這起事件讓呂特給外界留下了一種印象,雖然不像一些與俄羅斯接壤國家的領導人那麼鷹派,但他也絕不會被普京或其他威權領袖嚇倒。
2016年3月,呂特曾與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合作,促成與土耳其的協議,以協助減緩難民湧入歐洲的潮流;在2023年7月,他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von der Leyen)以及意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一同前往突尼西亞,簽下一項新的移民協議。
他甚至在川普擔任第一任總統時,被視為歐洲能與川普直接對話的人,有觀察家稱他為“川普的耳語者(Trump whisperer)”。
自從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荷蘭成為最堅定支持烏克蘭的國家之一,不但提供了豹2(Leopard 2)坦克,還承諾提供F-16戰機。這讓呂特獲得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力挺。
最終,呂特成功於2024年10月成為北約秘書長。在任長達10年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告別演說中建言,”自由比自由貿易重要”,歐洲應從依賴俄羅斯能源貿易汲取教訓,不要對中國(中共)犯下同樣錯誤。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