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日前宣布辭職,再次引發執政黨保守黨黨魁(黨魁直接獲任首相)的競逐。之前在上次競逐中以敗北的前財相蘇納克(Rishi Sunak)、下議院領袖莫丹特(Penny Mordaunt),以及前任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紛紛亮相,或聲明、或行動,勢在必得。然而一項要求重新大選(General election)的網路請願卻正在持續升溫,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80萬人連署。
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周五(21日)報導,英國保守黨政府正面臨反對派排山倒海的呼聲要求重新大選,選民要求對誰治理這個國家有發言權。這項要求重新大選的行動由在野黨工黨黨魁斯塔默(Keir Starmer)帶領,他表示,英國承受不起 “保守黨最高層的另一次實驗”,選民也相信,是時候再次舉行大選。
斯塔默強調,每一次危機都是由唐寧街製造,但都由英國民眾買單,每一次危機都令這個國家更加虛弱。
工黨領袖發出呼籲,在沒有英國人民同意的前提下,保守黨不能再點點手指頭,換個頭面人物就作為近來混亂的回應。他們沒有獲得授權讓這個國家進行另一場實驗。英國不是他們按照自己意願運作的個人領地。
斯塔默最後表示,英國的公眾應當對未來有合適的發言權,他們必須有機會將保守黨的混亂與工黨的計畫進行對比。我們需要大選,就是現在。
英國自民黨領袖愛德·戴維(Ed Davey)也表示,鮑里斯·約翰遜辜負了這個國家,利茲·特拉斯破壞了我們的經濟。我們不需要另一位保守黨首相帶領我們走向一場又一場危機,我們需要真正的改變。現在是保守黨議員履行愛國職責,把國家放在首位,讓人民發言的時候了。
根據英國民調機構 “人民投票”(People Polling)21日公布的民調,保守黨支持度14%,是該黨至少50年來最低,而工黨以54%支持度遙遙領先,且比9月23日時調查的41%大增超過10個百分點,當時保守黨支持度從33%跌到21%;保守黨最新支持度只比另一反對黨自由民主黨高3個百分點。這份民調數字意味着,若保守黨政府此時重新大選,工黨可能大獲全勝。
觀察人士指出,特拉斯的辭職令保守黨進入了一個衝突和辭職的循環。此前,在經濟危機惡化背景下,短短兩個月內,政府首腦和部長們發生了巨大變化,政局不穩。按照現在的民調和分析來看,提前大選,保守黨肯定會失去下議院的多數,這對大多數保守黨議員來說相當於自己斷送掉飯碗,因而拒絕舉行大選,而大選也可能會重新繪製英國的政治版圖。
然而,了解英國國情的人都知道,英國首相併非通過大選產生。事實上,民眾選舉各地區的下議院議員,由這些議員組成下議院。而在大選中贏得下議院多數席位的政黨將會組成新政府,該黨的領導人則成為新一任的英國首相。
如果沒有佔據多數席位的政黨,即產生所謂的 “懸峙國會”,那麼通常由最大的政黨組成少數政府,或者組成兩黨或多黨的聯合政府。
目前英國的反對黨——工黨有較為豐富的少數黨經驗,保守黨通常能夠贏得多數,但也在卡梅倫(David Cameron)和特蕾莎(Theresa May)時期兩黨曾籌組過聯合政府。
2019年,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與科爾賓(Jeremy Corbyn)領導的工黨站在脫歐的歷史抉擇前開啟了提前大選,結果是“脫歐派”約翰遜大獲全勝,席捲議會650席中的365席,科爾賓從此幾乎在政壇銷聲匿跡。
而下議院一般任期為5年,所以按照正常的議會服役期來看,下一屆大選將在2024年12月17日開啟,最晚不得晚於2025年1月進行。
按照最平穩的走向,2024年大選,650個地方議員重新選舉產生,組成新的下議院。而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順理成章地組成政府,迎接新首相。但問題是,現在的英國百姓還沒有那個耐心?
專家指出,對英國來說,換首相併不是一個很大的事情,但誰上台都要面臨非常大的一個考驗,無論誰做首相還是要解決這三個問題:一是通貨膨脹,二是能源價格高漲,三是經濟衰退。但是這三個問題特拉斯沒有好辦法,其他人也不一定能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最多是做的比特拉斯要更穩健一些,更溫和一些,但溫和卻更不容易見效。
一周後,新的保守黨領袖或將接棒上任,而這場戲劇性的首相 “接力賽” 能否挽救英國,普遍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