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埃茲拉蒂(Milton Ezrati)周二(1月10日)在英文《大紀元》撰文說,中國的工資低成本曾經是吸引外國投資者的一個亮點。但現在中國的工資已大幅上升,加上中共極端的病毒清零政策和供應鏈問題,使其不再是國際投資的熱點。
埃茲拉蒂的文章翻譯如下:
在中國生產的成本曾經很低,但現在變化很大。
中國的一大經濟優勢正在消失。幾十年來,相對低成本、可靠的勞動力一直是中國經濟引擎的支柱。
多年來,歐美的製造商爭先恐後地在中國投資,以低於在本國的生產成本生產他們的產品,首先是簡單、便宜的產品,然後是更複雜、高價值的產品。這些投資及其產生的收入幫助推動了中國經濟以驚人的步伐增長。但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和亞洲的工資普遍比西方的工資上漲得更快。所以到今天,中國低成本的優勢幾乎失去了誘惑力。
在中國發展的早期,工資差距是巨大的。例如,2000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根據北京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的年平均工資約為9,333元。按當時通行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計算,年薪約為1,127美元。當時美國工人的平均年收入約為30,846美元,幾乎是中國工人的30倍。
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當時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汽車工人的平均工資相當於每小時59美分,不到美國同行的3%。儘管離岸生產帶來複雜性和成本,而且美國工人可以擁有比中國工人更好的培訓和更高的生產率,但因為工資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生產商無法抗拒投資中國。
但隨着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落戶中國,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工資的增長速度開始快於歐洲或美國。到2011年,中國工人的平均年薪為41,799元人民幣,根據當時的匯率相當於6,120美元。那一年,美國工人平均帶回家的錢仍然要多得多,大約為40,000美元,但差距已經縮小。美國工資是中國工資的6.5倍。
到COVID-19疫情期間,由於西方企業在中國採購的額外複雜性大增,工資差距就縮小到了幾乎微不足道的地步。2021年是北京國家統計局提供數據的最後一年,中國工人的平均年收入為105,000元人民幣,相當於16,153美元。美國工人的平均年收入約為58,120美元,僅為中國同行的3.5倍。
獨立諮詢公司ECA International的數據顯示,工資差距在2022年繼續縮小,並可能在2023年進一步縮小。該公司備受推崇的薪酬趨勢報告表明,在這個新的時期,中國和亞洲的工資普遍將超過通脹,而歐洲和美洲工人的工資增長將低於其通貨膨脹率。
對於中國,該報告預計2023年實際工資將增長3.8%,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增幅更多。對歐洲的預期是實際工資下降1.5%,而對美洲的預期實際下降0.5%。這可能會使美中工資差距縮小到近3.3倍。
可以肯定的是,差距仍然存在,但中國已不再是像過去那樣的投資熱點了。考慮到美國工人的生產率仍然高於中國工人,這或許足以抵消縮小的勞動力成本差距。
近年來,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變得清晰起來。在採購方面,中國不再像人們曾經認為的那樣可靠。在COVID-19期間,北京停止了一些重要物品的出口,例如口罩。原因很容易理解,中國有迫切的國內需求。但此舉給外國買家或生產商造成了負面影響。然後,當北京的COVID清零政策長期阻礙生產時,西方的生產商找到了另一個重新考慮是否在中國採購的理由。
與以往相比,中國經濟對西方採購的需求有所降低。即使西方製片人正在尋找其他製作場所,它也可以繼續增長。但工資差距縮小帶來的轉變,以及其它因素,將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遠低於中國和世界曾經習慣的速度。
(原文鏈結:https://www.theepochtimes.com/the-east-west-wage-gap-is-closing_497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