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國會大選第2輪投票星期天(27日)落幕,在野的中左派 “社會民主黨”(LSDP)成為最大黨,黨魁維利婭·布林克維丘特(Vilija Blinkeviciute)可望出任總理。LSDP在選舉期間承諾,將與北京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其中包括恢復互派大使。布拉格當地智庫分析,LSDP應會在北京與臺灣問題上採取 “務實” 立場,但基於經濟因素,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立陶宛與臺灣的關係,包括要求 “臺灣代表處” 改名。
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周一(28日)報導,在國會全部141席中,LSDP的席次從原本的13席躍升至52席成為最大黨,黨魁布林克維修特稱這是幾十年從未見過的 “歷史性勝利”,並表明該黨將繼續與2個保守派環保政黨、獲得14席的 “為立陶宛”(DSVL)和拿下8席的 “農民及綠色聯盟”(LVZS)談判合組政府。
現任總理英格麗達·西蒙尼特(Ingrida Simonyte)所屬的中右派 “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TS–LKD)從49席減至28席,退居第2大黨。該黨黨魁、外交部長加布里埃爾·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已辭去黨魁職務。執政聯盟另2個政黨 “自由運動”(LM)由13席減至12席,“自由黨”(LP)的11席則全軍復沒。
報導說,立陶宛現任政府在任內允許臺灣以 “臺灣” 而非 “台北” 的名義成立代表處,中共隨後對立陶宛產品下禁令,並撤回駐立大使,將外交關係降為 “代辦” 級。
立陶宛在今年5月12日舉行總統選舉。當時與臺灣以及與北京的關係,是該國選戰辯論熱門議題。對此,時任總統基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受訪時,為穩定與北京的關係,再度針對 “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 (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名字提出意見,聲稱立陶宛 “原則上歡迎” 臺灣設立貿易性質的代表處,但代表處應該符合國際標準,使用 “台北”(Taipei)而非 “臺灣”(Taiwan)。其說詞似乎有意在向中共靠攏。
瑙塞達的親中言論,立即遭到其他競選對手強烈抨擊,現任總理西蒙尼特就痛批,如果立陶宛政府試圖以犧牲臺灣,來與換取與中共 “修復” 關係,將會嚴重傷害立陶宛在其他民主國家的聲譽。
莫尼特更強調,臺灣駐立陶宛辦事處的名稱,是臺灣人自己選擇的,他們依循國際法,在道義上有正當的權利。
另一位總統候選人、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則呼籲,各國應該結成聯盟,打擊來自北京的經濟脅迫,當初先發制人、對立陶宛採取外交降級的國家,才是該主動尋求與立陶宛 “關係正常化” 的一方。
布拉格專家組織 “中東歐中國觀察家”(CHOICE)在國會第一輪投票後分析,立陶宛現任政府在外交戰略上從北京轉向臺灣,儘管理念得到大多數在野黨支持,但作法遭到批評。LSDP勝選後,有可能改變立陶宛對中政策,以更務實態度處理北京和臺灣外交問題。
然而,由於立陶宛各黨普遍存有共識,即中共積極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立陶宛向來認為俄國可能帶給立國生存威脅性,因此LSDP預料將着重恢復與北京的外交接觸,而非廣泛的經濟合作。
雖然LSDP和潛在執政夥伴DSVL都曾批評允許 “臺灣代表處” 成立的作法,但LSDP黨魁布林克維修特自己也表示,考慮到加強與包括臺灣在內廣泛印太地區經濟關係的潛力,要求臺灣代表處改名並不明智。
據報導,立陶宛今年舉行了數場選舉,其中包括5月的總統大選、6月選出代表立陶宛的歐洲議會議員,以及剛剛結束的國會大選。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塔斯·馬爾代基斯(Matas Maldeikis)告訴記者,中共試圖影響立陶宛選舉。
馬爾代基斯今年1月下旬曾率跨黨派國會議員代表團訪台,是臺灣1月13日順利完成總統大選後迎來的第一個歐洲訪團。
返回立陶宛後,馬爾德基斯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就北京當局暫停對立國公民核發籤證一事表示,他推測可能的原因包括中方不滿他訪台並與時任總統蔡英文及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會晤,以及中方試圖介入立陶宛國內政局、影響選舉。
他說,透過製造事端、讓對中關係成為選戰話題並維持議題熱度,北京提供在野陣營操作空間,以借題發揮主張自己有能力 “解決問題”,提供選民更 “平衡”、更符合民眾利益的對外關係。
在野陣營可以宣傳,一旦掌握執政權,就會讓對中關係 “好起來”,馬爾代基斯表示,在其他國家也可見到類似說法:與臺灣發展關係沒有問題,但政府毀了與北京的雙邊關係,而中國是龐大市場。
馬爾代基斯指出,北京認為,長遠來看,讓這類言論持續發酵,對中共有利。
不過,馬爾代基斯強調,在立陶宛,無論未來政府的政黨組成為何,對台關係都不會大走回頭路。他說,一旦向北京屈服、進而否定與臺灣發展關係的價值,這不僅是對立陶宛,對歐盟和美國而言,也將是 “軟弱” 的表現。
馬爾代基斯指出,中國國內有許多棘手問題,包括經濟和財政隱憂。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京將致力解決國內事務,或者企圖藉由在外生事轉移民眾焦點,在在影響台海風險形勢評估,而臺灣有必要為任何可能的局勢升高做好準備。
馬爾代基斯補充說,不僅是臺灣,歐盟也認知到,今天的中國已與10年前的中國不同,各國有必要多方開發中國以外的經貿夥伴,而立陶宛十分期待臺灣能更積極探索歐盟市場,並以立陶宛為前進歐洲的重要管道。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