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正計畫進行冷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安全政策轉向。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近日宣布,要在2031年前將聯邦國防軍打造成“歐洲最強的常規軍隊”。據2025年“全球火力指數”(Global Firepower)顯示,美國目前排名第一、俄羅斯第二、中國第三,德國目前位於英國(第六)和法國(第九)之後,排名第十一。
據德國之聲報道,德國總理梅爾茨在聯邦議院發表就任總理以來的首次講話時表示,要把德國聯邦國防軍建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並重振德國經濟,使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德國外交部長瓦德富爾(Johann Wadephul)則表示,聯邦政府已接受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提出的國防預算目標,計畫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5%。這一計畫包括3.5%用于軍事建設,1.5%用於與國防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分析指出,德國目前年常規國防預算約為900億歐元,佔GDP約2.1%。若提高到5%,未來每年預算將超過1600億歐元,規模巨大,資金來源尚未完全明確。而隨着德國國防預算可能躍升至GDP的5%,整個歐洲的軍備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輿論普遍認為,這兩項目標密不可分,且最能代表梅爾茨政府的施政規劃,但對當前的德國來說存在明顯相互矛盾,實現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報道說,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德國已逐步走上國防戰略轉型之路。時任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提出“時代轉折”(Zeitenwende)政策,並設立1000億歐元特別國防基金。
目前,德國有約18.2萬名現役士兵,國防部計畫到2031年增至至少20.3萬人,甚至可能達到24萬人。軍隊現代化將涵蓋坦克、戰機、艦艇、數字化指揮系統等各個領域。主要軍工企業如萊茵金屬(Rheinmetall)、空中客車防務部門(Airbus Defence and Space)和迪爾集團(Diehl Group)將扮演關鍵角色,並積极參与國際合作與出口。
5月中旬,梅爾茨在聯邦議院發表就任總理以來的首次講話時表示,要把德國聯邦國防軍建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並重振德國經濟,使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輿論普遍認為,這兩項目標密不可分,且最能代表梅爾茨政府的風格和政策取向。
梅爾茨在講話中重點闡述新政府的優先事項,其中談及俄烏衝突、德國及歐洲防務等多個議題。
在談及烏克蘭局勢時,梅爾茨表示,烏克蘭問題不應以“烏克蘭接受現狀”而結束,“西方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不能允許自己分裂”。為此,加強長期資金不足且被忽視的聯邦國防軍建設,將成為德國的當務之急。政府將向聯邦國防軍提供其建設所需的財政資源,使其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
梅爾茨直言,認為俄羅斯會滿足於吞併烏克蘭部分領土的看法是危險且天真的。他重申德國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持,強調德國不會成為交戰方,但將繼續為烏克蘭抵禦侵略提供援助。
梅爾茨稱,德國現任政府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強大的德國和歐洲,從而永遠不必使用武器,因為威懾是最好的防衛,盟友和夥伴期待甚至要求德國在北約和歐盟內部承擔更多責任。
外界普遍認為,梅爾茨5月6日正式就任總理以來,表現出鮮明的施政風格和政策取向,特別是正向外界發出“德國在歐洲安全與防務領域強勢歸來”的信號。梅爾茨的上述目標,在他上任伊始即迅速開啟的首輪密集外訪中,已有充分體現。梅爾茨在訪問法國、波蘭及歐盟和北約總部期間,多次提到保持歐洲團結、加強歐洲安全與防衛、共同塑造未來的重要性,並表示德國必須為保護自身及歐洲安全做好準備。
而在烏克蘭問題上,梅爾茨的密集表態也頗為引人注目。他宣布,今後德國將不再公布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的具體細節。這意味着,烏克蘭可秘密獲得德國的先進武器,進而出其不意地打擊對手。梅爾茨還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和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一起訪問烏克蘭,表達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持,並對在烏克蘭駐軍持開放態度,這與德國前總理肖爾茨的謹慎表態大不相同,使德國正在成為向烏克蘭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最多的歐洲國家之一。
據報道,為確保德國軍費開支持續大幅增加,繼肖爾茨政府設立1000億歐元(約合1123億美元)特別國防基金後,梅爾茨繼續對德國財政和防務政策進行改革調整。
今年3月,歐盟宣布實施“重新武裝歐洲”計畫,重點是使用歐盟掌握的財政槓桿幫助成員國快速大幅強化軍備建設。與對這項計畫持質疑態度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等歐盟成員國不同,德國是首個響應歐盟委員會增加國防開支呼籲的國家。
那時,仍在談判聯合組閣的德國聯盟黨、社民黨和綠黨,通過一項德國歷史上最大規模舉債計畫,修訂《基本法》中的“債務剎車”條款,設立5000億歐元的基建特別基金,並允許在軍費投入方面不設上限。德國還催促歐盟儘快“打破成規”。梅爾茨近日表示,德國支持歐盟放寬財政政策,以便各成員國增加國防開支。
專家指出,德國是歐盟內最大經濟體,擁有相對完善的基礎工業體系,這是德國打造歐洲最強常規軍隊的重要支撐。
根據德國新政府簽署的《聯合執政協議》,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德國國防預算累計投入約1500億歐元,力求使聯邦國防軍在戰備狀態上實現迅速、顯著且可持續的提升。分析認為,德國將走以“高精尖”為主要特徵的軍事路線,在國防動員、軍事工業、裝備採購、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全面發力,甚至醞釀對國家安全決策機制進行深度整合和重大升級。
然而,長期以來,德國聯邦國防軍面臨武器裝備老舊、組織效率低下等問題,短期內提升軍備實力並非易事。同時,德國推進軍事現代化建設將受到政治與經濟雙重因素制約。德國民眾對大幅擴充軍備普遍持謹慎態度,而且經濟多頭承壓,導致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對烏克蘭的持續援助,能源危機導致的通貨膨脹等,已給德國經濟帶來較大負擔。
英國路透社稱,德國是七國集團(G7)中唯一一個在過去兩年未能實現經濟增長的發達經濟體,美國川普政府掀起的關稅戰,將對德國造成新一輪重大打擊,可能使德國經濟在二戰後首次連續3年陷入衰退。德國聯邦政府預計,2025至2029年間的稅收將減少812億歐元,僅2025年就面臨超過330億歐元的財政缺口。
更深層的問題,則在於德國乃至歐洲的“戰略自主”困境。歐盟尚未也很難形成統一有效的安全決策機制。德國與歐洲各國歷史恩怨相互交織,在歐盟內部普遍經濟疲軟和財政緊張的氛圍下,德國高調加強軍備的政策走向,已引發各國高度關注乃至警惕。梅爾茨政府雖力主降低對美依賴,但無論是軍事力量的建設和運用,還是經貿關係和能源結構,德國都嚴重受制於美國,短期內難以真正擺脫束縛。
分析認為,梅爾茨政府公開提出打造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甚至要求財政優先用於防務需求,被視為前任肖爾茨政府提出的“時代轉折”理念的升級版。其意圖通過讓德國重返歐洲外交與防務舞台中心,推進歐洲防務乃至戰略自主進程,進而將歐盟從“經濟共同體”升格為“地緣戰略共同體”。這不僅是德國自身戰略定位的重大轉變,也關乎歐洲安全架構的重塑。
外界預計,各北約成員國的具體計畫將在6月底海牙的北約峰會上進一步明確。
附:歐洲北約前15個成員國軍力排行。排名以可用人力(百萬)、現役人員、預備役、坦克、飛機(全部)、 航空母艦、潛艇、國防預算(十億美元)為統計。(圖片來源:德國之聲)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