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最近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 (AI) 的廣泛應用,22 至 25 歲的早期職業工作者面臨著不成比例的失業威脅。
8 月 26 日在線發表的這項研究的作者指出,在大多數受人工智能影響的職業中,這些從業者的就業率相對下降了 13%。
“相比之下,在受人工智能影響較小的領域,以及在同一職業中經驗更豐富的從業者的就業率保持穩定或持續增長。”
研究團隊由斯坦福大學高級研究員 Erik Brynjolfsson、博士後研究員 Bharat Chandar 和研究科學家 Ruyu Chen 組成,使用了從美國最大的薪資軟件提供商 ADP 收集的數據。
他們發現,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下降主要發生在易受人工智能自動化影響的職業中,而在人工增員的環境中則不那麼顯著。
研究人員表示,隨着人工智能部署的大規模普及,軟件開發人員和客服代表是受影響最嚴重的之一。與此同時,同一行業中經驗更豐富的員工的工作機會持續增長。
該論文指出,“護理助理等低風險職業中,各年齡段從業人員的就業趨勢保持穩定”。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在上個月的美聯儲會議討論中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當被問及哪些領域可能會因人工智能而出現大量失業時,Altman 表示:“有些領域……已經完全消失了”,他指的是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將取代人工客服。
Altman 進一步談到了 ChatGPT 的診斷能力,但他表示,如果沒有人類醫生的參與,他不會將自己的醫療委託給 ChatGPT。即使有了人工智能,這類職業仍將繼續存在。
並非所有工作或工作者
關於計算機程序員,Altman 表示,他們的生產力比以前提高了 10 倍,硅谷的薪資也在上漲。他沒有提及任何具體的程序員類別。
Altman 表示:“現實世界中的事情在一段時間內仍將由人類完成,但當這股機器人浪潮在未來三到七年內席捲而來時,我認為這將成為社會需要認真對待的一件大事。”
據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稱,與就業趨勢變化相關的數據模式始於 2022 年底,大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快速普及時期。
他們表示,雖然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入門級員工所展現的“書本知識”,但它將更難以取代“隱性知識,即隨着經驗積累的獨特技巧和竅門”。
因此,年長員工不太容易被取代。
Chandar 在 8 月 26 日的 X 主題帖中表示,22 至 25 歲軟件開發人員的就業率較 2022 年的峰值下降了約 20%,並補充說,年齡較大的人群就業率穩步上升。
Chandar 表示,健康助理行業呈現出相反的趨勢,年輕人的就業增長最快。
Chandar 還指出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並表示並非所有失業都歸咎於人工智能。
根據職業介紹公司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7 月 31 日發布的報告,美國公司 7 月份宣布裁員 62,075 人,較 6 月份的 47,999 人增長 29%,比去年同期增長 140%。
該公司高級副總裁 Andrew Challenger 表示:“上個月,人工智能導致超過 10,000 人被裁員,而今年關稅問題已影響了近 6,000 個工作崗位。”
投資銀行高盛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描繪了更為溫和的前景。
高盛表示,如果人工智能被廣泛採用,它可能會取代6%到7%的美國勞動力;然而,這種影響將是短暫的。人工智能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近期人工智能應用的回升以及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裁員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將導致大範圍勞動力流失的擔憂,”高盛研究部全球經濟團隊聯合負責人約瑟夫·布里格斯與經濟學家莎拉·董(Sarah Dong)表示。“雖然隨着人工智能應用的增加,這些趨勢可能會進一步擴大,但我們仍然懷疑人工智能是否會在未來十年導致就業崗位大幅減少。”
高盛表示,如今約有60%的職業在1940年並不存在。如今的大多數工作崗位都由技術創新驅動。
“關於技術將減少對人類勞動力需求的預測由來已久,但以往的記錄卻並不理想,”布里格斯和董(Sarah Dong)表示。
高盛還指出,人工智能的採用率仍然相對較低,尤其是在中小型企業中。
布里格斯和董得出的結論是,未來幾年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包括計算機程序員、會計師和審計師、法律和行政助理、客戶服務代表、電話營銷員、校對員和文字編輯以及信用分析師。
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是空中交通管制員、首席執行官、放射科醫生、藥劑師、住宅顧問、攝影師和神職人員。
(原文:https://www.theepochtimes.com/us/ai-found-to-increasingly-replace-young-entry-level-workers-stanford-research-shows-5907499?ea_src=frontpage&ea_med=section-1)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