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國家挪威周一(8日)舉行了新一屆議會選舉,由挪威首相約納斯·加爾·斯特勒(Jonas Gahr Store)領導的左翼聯盟在投票中勝出;同時,反移民的右翼民粹主義“進步黨”(Progress Party)支持率也創下歷史新高。
綜合媒體報道,當地時間9月8日9時至21時,挪威舉行新一屆議會選舉,也有部分地區於7日開始投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選民除了在投票日進行投票外,還可在7月初至9月5日期間在提前開放的部分投票站完成投票。
挪威統計局數據顯示,此次有投票資格的選民達405萬人,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根據挪威選舉委員會8日深夜公布的初步計票結果,工黨(Labour)在選舉中獲得53個議會席位,勉強保持多數;右翼的進步黨獲得48席,一躍成為第二大黨。中右翼的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獲得24席,位列第三。其餘44席被另外6個政黨獲得。
現年65歲的斯特勒在開票之夜的集會上歡呼:“我們知道會很接近,的確如此。我們知道必須全力以赴,我們也做到了…… 我們成功了!”
輿論指出,中左翼聯盟的勝利讓挪威與其他北歐國家形成了鮮明反差。目前,挪威的北歐鄰國瑞典、芬蘭均由中右翼政府執政。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烏克蘭危機延宕、美國川普政府調整對歐政策的背景下,歐洲國家紛紛“向右轉”,右翼勢力呈現上升勢頭。
報道說,斯特勒之所以成功逆轉頹勢,得益於其首相與前外長經歷,以及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
挪威這次選舉主要聚焦國內議題,但地緣政治,包括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政策及俄烏戰爭,也對選情產生影響。
政治學者約翰內斯·貝爾格(Johannes Berg)指出,川普當選、關稅爭端以及加沙與烏克蘭戰爭,都令挪威選民更渴望穩定。
挪威是北約成員國,雖僅有四百萬選民,卻且在北極與俄羅斯接壤,經濟高度依賴能源出口。根據挪威奧斯陸和平研究所近期的一項調查,約59%的挪威人認為歐洲可能在未來十年內爆發新的衝突,高於去年的55%。
儘管挪威是北約成員國,但它從未加入過歐盟。通過歐洲經濟區成員身份,挪威確實可以進入歐盟單一市場,因此必須遵守其規則。同時,它也是歐盟無邊界申根區的一部分。
專家指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或許在多個層面上拉近了挪威與歐洲鄰國的關係,但在本次選舉活動中,加入歐盟的問題幾乎未被提及,因為各政黨都警惕這一極具分歧的議題會導致選民流失。
今年2月,隨着工黨與中間黨組成的脆弱聯合政府瓦解,斯特勒還藉機引入前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出任財政大臣,從而穩住局面,在一兩個月內就讓工黨支持率上漲10個百分點。
挪威民眾普遍認為,兩度出任挪威首相、曾任北約秘書長10年之久的斯托爾滕貝格能夠帶來安全保障、防止爆發新的衝突,並且將更擅長處理與川普政府的關係。
另有分析稱,右翼陣營內部因領導權之爭出現分歧,也為左翼陣營創造了機會。進步黨領導人西爾維·利斯特豪格(Sylvie Listhaug)和保守黨領導人、前首相埃爾娜·索爾伯格(Erna Solberg)均盯上首相之位,導致反對派未能凝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社會分化加劇,更多的挪威年輕男性轉而投票給主張降低稅收、減少國際援助、反移民的民粹主義政党進步黨,使其成為最主要在野力量。
據報道,工黨雖然得票率位居第一,但如果要繼續執政,仍需聯合中間黨、綠黨、激進左翼和其他左翼力量聯合組建新一屆政府。儘管這些政黨在多項議題上存在分歧,如在石油政策上,工黨傾向繼續開採,但盟友中有人要求逐步擺脫化石能源;在對歐關係上,工黨和綠黨主張深化合作,但其他盟友對歐盟態度冷淡;部分極左政黨甚至要求挪威主權基金撤出對以色列的投資,而遭工黨拒絕。
這意味着,現任首相斯特勒雖有望繼續掌權,但可能將面臨諸多掣肘。
挪威議會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在2021年的選舉中,以工黨為首的中左翼聯盟擊敗以保守黨為首的中右聯盟,贏得多數席位並執政。今年2月,挪威首相斯特勒宣布改組內閣,工黨25年來首次單獨執政。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