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Oracle)是一家規模龐大但通常表現平平的雲計算公司,卻在華爾街經歷了令人瞠目的瘋狂一天。
周三(9月10號)上午,甲骨文股票飆升超過40%,創下單日最大漲幅,也讓甲骨文聯合創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不到一小時內財富暴增1000億美元,一舉成為全球首富,把埃隆·馬斯克擠到了第二位。
原因並非閃亮的新產品發布,也不是業績意外大超預期——事實上,甲骨文周二晚公布的季度營收和利潤低於華爾街的預期。
真正的原因是甲骨文對未來幾年的展望。如果成真,將確立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地位。不過,這一切仍是個巨大的“不確定”,尤其因為甲骨文的樂觀預期大部分依賴於一家主要客戶——尚未盈利的 OpenAI。
Interactive Brokers 首席策略師史蒂夫·索斯尼克(Steve Sosnick)表示:“甲骨文的展望極度樂觀,如果這類預測來自一家不那麼知名的公司,可能早就被當成謊言或是數據錯誤而被忽視。”
股價飆升背後的關鍵因素
- 甲骨文CEO 薩芙拉·卡茨(Safra Catz)表示,到 2026 年 5 月底,甲骨文的雲基礎設施營收將增長 77%,達到 180 億美元;到 2030 年將達到 1440 億美元。
- 卡茨透露,公司已與三家客戶簽署了四份數十億美元的合同,使“預期合同營收”達到 4550 億美元,同比大增 359%。
- 甲骨文通過為急需計算能力的 AI 公司提供服務,悄然在今年的“AI淘金熱”中贏得了投資者的青睞。若英偉達是硬件受益方,那麼甲骨文則像李維斯,為淘金者提供結實的褲子。現在,它正作為一股新力量挑戰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雲服務巨頭。
風險與隱憂
儘管預測令人眼花繚亂,但這也反映出生成式 AI 泡沫的“哈哈鏡效應”。要讓甲骨文的未來展望成立,其 AI 客戶(包括 OpenAI)必須賺取巨額利潤,但後者迄今未找到清晰的盈利路徑。據《The Information》報道,OpenAI 至 2029 年的預計現金消耗將達 1150 億美元,比此前預期高出 800 億。
像其他科技巨頭一樣,甲骨文押注未來對算力的需求將持續增長,推動企業斥資數千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這些龐大的耗能設施承載着所謂的 AI 奇蹟。根據 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這一基礎設施投資甚至在今年超越了消費支出,成為美國 GDP 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One Point BFG 財富合夥公司 CIO 彼得·布克瓦爾(Peter Boockvar)評論說:“我們當然希望拉里·埃里森是對的,這樣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建設能持續下去。”但他也警告:“看到單日市值如此史詩般的暴漲,我不禁想起 1999 年互聯網泡沫時的情景。”
布克瓦爾指出,甲骨文本財年的資本支出高達 350 億美元,占營收的 52%,而 2024 年僅為 13%。這是此前大型現金流充裕企業從未有過的資本投入規模。換句話說,甲骨文這家巨頭公司從未如此大手筆花錢。
風險在於,甲骨文的重要客戶 OpenAI 若無法交付成果,整個布局可能瓦解。生成式 AI 目前已表現出“越用越難商業化”的特性:普通用戶接觸越多,越把它與社交媒體上的“垃圾內容”聯繫起來。聊天機器人無法穩定回應,甚至可能將用戶拖入妄想甚至危險的心理漩渦。
如果沒有重大技術突破,大幅降低成本或顯著提高利潤,OpenAI 可能會“玩完”。這不僅對甲骨文構成系統性風險,也會波及整個科技行業。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