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戰場上,廉價的飛行機器人能夠以比人類反應更快的速度定位、干擾和消滅目標。中共決心讓這些機器人佔領天空。作為回應,美國正在致力於打造自己的無人機群,改進更智能的軟件,並加強對中國技術的限制,而烏克蘭前線則成為評估有效和無效技術的試驗場。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這場競賽並非只比一架“最佳無人機”。相反,這是一場中共為戰爭動員龐大民用無人機產業的能力與美國將精妙的原型機投入量產,然後通過軟件和聯盟網絡將它們整合在一起的努力之間的競賽。
分析人士表示,為了取得勝利,華盛頓必須加快審批和測試速度,大量購買,並更大規模地採用在烏克蘭戰場上被證明有效的策略,例如採用開放系統、促進快速升級和運送數千種技術。未來的任何衝突,尤其是臺灣衝突,都將取決於規模、速度以及烏克蘭衝突的教訓。
中共的軍民融合
中國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規模巨大。
中共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在2024年4月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到2023年,中國民用無人機交付量將超過317萬架,其中量產無人機企業超過2300家,至少有1000種型號。該生態系統由全球最大的無人機制造商中國大疆創新公司主導,提供由發動機、光學元件、無線電和飛行控制器組成的低成本零部件鏈,幾乎可以在一夜之間轉向軍事用途。
這體現了中共的軍民融合戰略,北京在攻擊無人機的技術上也投入了同樣多的資金。
今年 7 月,國有巨頭北方工業公司在一次廣為人知的“邊境管控”演習中展示了一款車載 50 千瓦激光器 OW5-A50,被稱為“群體殺手”,演習期間還展示了一系列無人系統。
9月份的閱兵式上,中共軍方展示了新型無人機、反無人機激光器和微波武器。然而,據國防新聞網站“陸軍識別小組”的獨家報道,諸如“颶風-3000”微波系統等裝備仍在進行實地測試。
民事成就可以作為軍事能力的佐證。例如,今年7月,在雲南,一支協調一致的重型無人機編隊在幾天而不是幾周的時間內將180噸鋼筋和混凝土運上山,用於建造輸電塔——這展現了中共在戰時補給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後勤實力。
在最近的航展上,中國還展示了一款“無人機母艦”,這是一種大型無人機,旨在發射和回收數十架小型無人機。然而,由於目前掌握的技術細節有限,觀察人士表示,其實用性和在實際作戰場景中的價值仍不確定。
前中共軍方工程師、現擔任軍事裝備分析師的史蒂芬·夏(Stephen Xia)表示:“信息很明確:北京希望在進攻和防禦上都達到規模。”
美國反制中共
華盛頓意識到形勢緊迫,正試圖與中國部分地區脫鉤,同時提高美國的產能。
今年6月,川普政府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旨在加速國內無人機制造,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次月,美國商務部根據《美國憲法》第 232 條對無人機及相關零部件的進口展開國家安全調查,此舉可能會導致徵收關稅或直接限制。
今年9月,美國當局暗示將出台新規,可能在此前措施的基礎上,全面限制或禁止多種中國無人機及零部件。一家聯邦法院還支持五角大樓將大疆創新列為中共軍工企業的權力,進一步加強了對這家全球最大消費級無人機品牌的限制。
五角大樓的藍色無人機系統 (UAS) 計畫維護着一份經過公開審查的小型無人機和零部件名冊,這些無人機和零部件符合網絡安全和供應鏈要求(不包括中國製造的),並指導戰爭部買家和其他機構選擇值得信賴的選項。
美國軍事技術分析師、前材料工程師、中文軍事新聞 YouTube 頻道“Mark Space”主持人馬克·曹 (Mark Cao) 表示:“政策只是奠定基礎,真正的考驗是大規模部署硬件。”
美國戰爭部於 2023 年 8 月啟動的複製器計畫承諾到 2025 年 8 月交付“數千套”低成本、可擴展、自主的系統, 從而敦促各軍種更快地進行批量採購。該計畫優先考慮能夠快速大規模生產的無人機系統,繞過傳統緩慢的國防採購方法。
戰爭部官員上個月告訴《國防新聞》(DefenseScoop) ,迄今為止已有數百人抵達軍事單位,但仍未達到最初的目標,但資金和發展勢頭仍在持續。《大紀元時報》無法獨立核實這一說法。
這一構想與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繆爾·帕帕羅(Samuel Paparo)上將的誓言相吻合。帕帕羅表示,如果中共政權發動攻擊,他將把臺灣海峽變成“無人地獄”,利用海陸空集群來減緩中共軍方的進攻速度,為更強大的兵力部署爭取時間。帕帕羅在2024年6月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發表了上述言論。
在高端領域,美國空軍的機器人僚機已經投入使用。美國空軍最高文職人員上個月宣布,通用原子公司的YFQ-42A 已於8月開始飛行測試,而安杜里爾公司的YFQ-44A計畫於10月中旬進行首飛。
將這一切凝聚在一起的關鍵在於軟件。L3Harris 的 AMORPHOUS旨在讓單個操作員通過單一界面(這是滿足大規模集群需求的指揮和控制主幹)對數千架混合無人機和無人艇進行任務分配和重新分配。
俄羅斯無人機依賴中國零部件:打開一架墜毀的俄羅斯無人機全球供應鏈便映入眼帘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俄羅斯研究項目顧問、專註於無人系統研究的塞繆爾·本德特(Samuel Bendett)表示:“俄羅斯無人機中有大量中國零部件和微處理器,以及組裝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所需的一切”,“轉移是直接且暢通的。”
他指出,俄羅斯製造商直接從中國工廠和網上市場訂購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零件。本德特表示:“供應量既便宜又充足”,並聲稱供應量如此充足,以至於損害了俄羅斯在國內生產這些零部件的努力。
路透社7月份發表的一項調查追蹤顯示,中國L550E發動機(被重新貼上“工業制冷機組”的標籤)被出售給一家受到制裁的俄羅斯製造商,該公司生產在烏克蘭使用的攻擊無人機。烏克蘭政府在墜毀的飛機上發現了幾家中國供應商的零部件後,也將這些供應商列入了黑名單。
自2024年7月起,北京已收緊部分軍民兩用產品出口,以維護國家安全利益。此舉導致紅外攝像機和慣性傳感器等零部件價格上漲,並使運輸變得複雜。
然而,曹表示,這種影響力的展現也凸顯了全球買家對中國供應的依賴程度,加速了華盛頓通過第 232 條措施、藍色無人機系統計畫和採購禁令減少依賴的努力。
烏克蘭無人機
曹表示,“如果中國的優勢在於其規模和供應能力,那麼烏克蘭的優勢在於速度和適應能力。”他指出,在過去的一年裡,烏克蘭部隊已經從單獨的無人機襲擊轉變為人工智能 (AI) 輔助的群體襲擊,在嚴重干擾下協調自己的攻擊——規模仍然很小,但旨在擴大範圍。
五角大樓已 撥款5000萬美元,從瑞士-美國國防和機器人軟件公司Auterion購買3.3萬套人工智能“打擊套件”,用於裝備烏克蘭軍隊。這些套件可將低成本無人機改造成抗干擾、可跟蹤目標的武器,並將戰場升級功能整合到常規武器庫中。
烏克蘭的 Magura V5 等海上無人機迫使俄羅斯關鍵海軍力量撤出克里米亞,重塑了自 2023 年底以來的黑海行動。美國海軍規劃人員在起草針對臺灣的威懾概念時正在記錄這一情況。
曹說,電子戰給我們帶來了最慘痛的教訓。“干擾可以使無人機失靈或劫持;而應對措施是更好的自主性和不依賴 GPS 的導航,”他說道,並指出俄羅斯的光纖系留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可以避開傳統的干擾器。
本德特表示,當人工智能驅動的無人機群強勢到來時,單靠網絡防禦是不夠的——軍隊還需要物理防護,如鐵絲網、籠式裝甲、誘餌和老式動能武器。他指出,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已在為此目的開發激光器。
美國也在試驗定向能武器。在 8 月底的實彈試驗中,美國電磁戰公司 Epirus證明,其 Leonidas 高功率微波系統發出的單個脈衝可以摧毀 61 架無人機群,展示了一種潛在的低成本防護盾。
誰領先以及為什麼重要
在消費級和商用無人機以及支持它們的零部件生態系統方面,中國處於領先地位。
曹表示,軍民融合使北京能夠迅速部署“足夠好”的平台,並以越來越多的反無人機武器為其提供支持,並指出中共軍方的許多最新裝備仍未經實戰檢驗。“閱兵場不是戰場。”
美國在高端自主技術、經戰場驗證的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攻擊無人機以及集成混合艦隊的軟件領域仍然處於領先地位。曹軍解釋說,美國面臨的障礙是如何將快速創新轉化為工業規模的產出——這正是“複製者”項目、協同作戰飛機計畫和藍色無人機系統等計畫的目標。
曹德旺表示,美國從越南戰爭開始就率先研製軍用無人機,並以“捕食者”和“死神”無人機樹立了標杆,而中國早期的進步則主要依賴於模仿。“但如今的競賽並非克隆機身,”他說,“而是標準化、模塊化和速度——把自主性當成軟件,一旦運行起來,就可以快速推廣,成千上萬地購買。”
美國可以從烏克蘭學到什麼
曹先生指出了三個經常重複出現的教訓。
首先,數字比完美更重要:開放式架構設計、快速的物流和持續的軟件更新始終勝過那些來得太晚的精良武器。
其次,信號已成為戰場;干擾器切斷了控制鏈路,迫使無人機依賴機載自主控制,這反過來又需要更智能的對抗手段。他說,這些對抗手段必須便宜——微波脈衝、激光、誘餌,甚至鐵絲籠——這樣士兵就不會向價值一百美元的四軸飛行器發射價值百萬美元的導彈。
第三,供應鏈是一個戰略要素;曹德旺認為,只要中國零部件佔據主導地位,制裁就會變成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更具創新性的方法是超越盟友,並迅速適應——而且必須迅速行動。
中共的優勢在於大規模動員。曹表示,美國的應對之策必須是軟件、盟軍生產和速度。如果華盛頓能夠將今天的演示成果——人工智能打擊套件、集群控制、機器人僚機——轉化為重複訂單和實戰部隊,就能抵消中國的工廠優勢,並提高北京的任何戰爭成本。他警告說,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臺灣周邊的天空和海洋可能會被那些擁有更快艦船的人所主宰,而不是那些設計更精良的人。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